
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 本报记者 舒珺珩 摄

兰云华在整理超市。
本报记者 舒珺珩 熊瑛
秋日的黄昏,是小哨街道小哨社区最动人的时刻。当落日和晚霞将一排排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洋楼镶上金边,宽敞开阔的柏油马路就迎回了归家的人,家常菜的香气从各家的小院里飘出,萦绕在社区上空。
过去,小哨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土基房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房屋已成危房,居民最担心的是大雨大雪天,恶劣的天气会加剧房屋损坏。加上部分居民在原址以外的空地上私搭乱建,杂乱的居住环境使得不少居民抱怨。
老旧的房屋和杂乱的居住环境掣肘社区发展,如何破题?小哨社区党支部用“党建引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12个字,带领居民们用实干书写了坚持生产、生态、生活统筹一体布局,一体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精彩答卷。
“我们很理解大家想住新房的愿望,我们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了,但还有部分缺口,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支部党员干部一起努力,每户筹集10万元,把新房建好,把道路修好,把我们美丽宜居的乡村建好。”在2013年的动员会上,支部书记周保兴的一番话依旧让小哨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姜德昌记忆犹新。
“由于东盟产业城建设发展需要,社区原有土地被征,这也给了我们社区重新建设的契机。从2007年社区房屋建设项目立项到2013年底建成,由书记带头,党员做先锋、做表率筹款,请施工队进行了房屋建设、道路硬化、周边绿化等。2014年至2016年,大家陆续搬到了新社区居住。”姜德昌说。
小哨社区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碑记”上显示,2016年12月底,小哨社区一共完成道路硬化13000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动室3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铺设排污管网4000米,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搬进新家的居民兰云华在自家房屋开起了超市。“原来我们家经营着农家乐,后厨还养着猪、鸡一些动物,食客向我们反映用餐环境不太规范,但我们也很难改进。现在搬到新社区,住上了290平方米的小洋楼,一楼用来开超市,二楼居住,每人一间房,比原来宽敞多了,日子过得也滋润。”谈起现在的生活,兰云华心里充盈着幸福和满足。
据介绍,社区现有中青年人群占比达85%以上,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发展,社区就鼓励年轻人找机会谋发展,大胆出去就业、创业。现在,已有不少年轻人在距社区不远的机场或附近就业,月收入普遍在4000元左右,还有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自主创业从事电商或者开铺子,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寻找新商机带动社区发展。村民李忠良在中国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从事驾驶员工作,谈起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地说:“在航空公司上班工作强度不大,休息的时候还可以打散工,这里离家又近,家务活也不耽误,收入也还不错,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未来,社区将借临近机场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土地资源,依托乡村振兴政策,为社区谋划产业,为群众增加就业,提升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