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人文 上一版   
下一篇

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防忠诚卫士”表彰的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杨晓平——

搏击长空 守护平安

杨晓平参加2021年昆明市禄劝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时检修直升机。

杨晓平参加“4·11”玉溪江川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时检修直升机。

杨晓平参加2021年大理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时检修直升机。

本报记者 陈熙 通讯员 田景才 文 王维爽 张宇 摄

初冬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飞行训练场。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杨晓平走出直升机机库,西南边连绵的山脉尽收眼底,他说:“那里是黑风山,海拔2700多米。”

昆明航空救援支队营区海拔高、视野好,让杨晓平这个北方人感觉心情挺舒畅。然而,“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宝贵生命”,杨晓平深知肩上的职业使命和铁纪担当,来不得半点疏忽。

今年是空中机械师杨晓平为高原航空救援保驾护航的第5个年头。他和战友们作为高原航空救援国家队的第一代创业人,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使命任务,立身红土高原、立志红心向党、立业“红鹰”展翅,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探索了路子、扎实了根基。

有一丝征兆就绝不能掉以轻心

2018年,杨晓平从黑龙江省大庆市调到昆明市工作。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是国内唯一一支在海拔2300米以上利用国产直升机担负综合救援任务的队伍。直升机在高原环境下的性能如何?飞行极限又是什么?没有任何参考答案。

对于飞行工作来说,多一个未知数,就多了一份危险。他每天早起两小时背记常识,晚睡两小时研究飞行理论,和机组一起探索直升机性能,摸索直升机使用升限。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通过近20次验证飞行,他们不但拿到了各种气象条件下飞行及吊挂运载能力的参数,还创下了直-8A型直升机实战飞行7306米的最高飞行纪录。

在队友眼里,杨晓平是一个很“钻”的人,不是在钻研理论就是在研究飞行。在机务维护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任何疑问第一时间搞清,任何风险点第一时间指出,任何不合理的操作第一时间纠正”。作为机务领导,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外场一线靠前指挥,每次飞行训练,直升机一停他就第一时间带领机务保障人员检查直升机发动机等关键部位,跟机组人员了解飞行中飞机的状况和性能参数,亲自检查完才肯休息。

在专业领域,每次碰到技术瓶颈,杨晓平都要死磕。一次任务中,有一架直升机出现了发动机功率不足的现象,机务保障人员按照厂家给的指导手册进行全面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眼看着这架飞机被认定为故障飞机停摆在机库里,杨晓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白天忙飞行,夜间钻进飞机里不出来,最后发现飞机维修指导手册上针对这部分的维修大纲出现了错误。他把修改意见报给相关单位,经多方验证建议合理,随后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今年4月,在执行云南安宁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中,一架直升机出现异常震动,持续30秒左右又恢复正常。任务结束返场后,他第一时间询问厂家和研究所技术人员,得到的答复都是“直升机受气流影响,属于正常现象”,但职业本能告诉杨晓平,只要有一丝征兆就绝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他带领机务骨干对直升机的升力、操纵、传动等系统进行全面排查,经过两天两夜的细致检查,最终发现水平安定面安装角接头有裂纹,至此,一起极有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得以成功排除。“对飞机各个零部件的了解比对自己身体部位还清楚。”这是大家对杨晓平的评价。

作为一名空中机械师,杨晓平把“大国工匠”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探索研究,撰写的10余篇论文在行业核心期刊发表,研发的30余件装备填补了行业空白,其中3套设备获得国家专利。

唯有无私无畏才能逐梦蓝天

机务工作是幕后工作,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如何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杨晓平举了个例子,每架飞机从外观看,除了飞机编号,大家可能觉得一模一样,但是对于机务人员来说,每一架飞机都有自己细微的“性格”。

“一个机组,大家就这么几个人,长年累月定在那架飞机上,可以说像自己的亲兄弟,因为对飞机非常熟悉,哪怕一点点的区别也能敏感捕捉到,我们都是带着感情去做这份工作。”杨晓平说,最难的是坚持,只有不断深扎信仰之根,才能照亮这份工作,推动高原航空救援事业的进步。

在一次河谷水库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装满水刚开始爬升,一股下压气流袭来,仪表瞬间报警,飞行高度急剧下降,一时间似乎被一股魔力往水面拽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努力镇定自己,协同机组共同处置,最终平安飞出峡谷。

这些年,每次风险系数大的试飞,每次试验新战法,杨晓平都主动带头上,也养成了“起飞前不告知家属,落地后才报平安”的习惯。他深知,航空救援人员,只有坚守“个人先属于国家,才属于父母妻儿”的职业操守,才能对得起“空中守护人”这一光荣称号。

坚毅、冷静、果敢,入伍22载,他所在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表彰为2013—2015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第四届绿色卫士、第二届中国消防忠诚卫士……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杨晓平默默扎根直升机维修一线,用奉献、坚守谱写的使命和忠诚。

带领团队不仅仅是传授技术

作为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杨晓平在自己不断创新技术的同时,更专注于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记者来到机库时,机组人员正在给直升机更换轮毂,一个蓝色的移动工具柜抽屉半敞开。走近看,里面严丝合缝为每一件工具设置了卡槽,仿佛女同胞的“首饰盒”,取用时一目了然,十分高效。“这里面装着地面修理工具共92件,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说起精细化管理,杨晓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以前地面修理工具都是放在一个袋子里,机组使用完后清点起来很麻烦,万一有工具落在飞机上后果不堪设想。杨晓平说:“刚开始设计制作时挺难的,我们找专门的机构制作,一套工具就要八九千块钱,价格很贵,于是我们萌生了自己干的想法。大家琢磨了大半个月,终于研制成功。”他们不仅给支队的全部飞机维修工具配上了量身定做的抽屉柜,还给远在大庆的兄弟支队也配齐了,省下了大笔经费。这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开展航空装备精细化管理试点的一个缩影。

“什么叫精细化管理,就是这个事怎么干,全部拉纲列表按标准化执行,一条一点每个步骤、细节都考虑到位、落实到位,有执行者、也有监督的人,这是最直接最管用的让技术人才精益求精、极端负责的培养方式。”杨晓平说。

在领导岗位上,杨晓平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塑造一个成熟的团队,就像塑造一个人一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什么样的做事风格,一开始都不是成型的,需要不断地去打磨、培养。作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的第一代创业人,要为这份事业打上什么样的底色,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使命和担当。

刚来支队时,杨晓平给班组成员讲的第一课不是高原飞行特点及飞机维护保障,而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奉献。5年来,他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累计培养出50余名具有独立机务保障能力的机械师(员),为支队长远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名领导干部带队伍,如果这支队伍里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你,那他的培养方式是失败的。”杨晓平说。

  • 搏击长空 守护平安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