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尼佬尼哈租哎,啊哩佬喏哎……”古老的歌谣回荡在夜空,居民们手挽着手,围着熊熊篝火跳起了欢快的笛脚舞……为留住乡愁,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都会举办火把节,以隆重盛大的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2000年,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云龙乡居民整体搬迁到云桥社区。“我们村彝族人口占比93%左右,搬迁后我们把彝族传统文化带到了这里,用文化带动社区发展,又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云桥社区前党总支书记匡继新介绍。
从日常生活到重大节庆,社区用彝族文化凝聚起更强的力量,将民族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例如,每逢大年初二,小辈回家拜年,都得背上猪头或者猪肉、酒水孝敬父母,祝福长辈新年身体健康。老人则会回礼裤带、鞋子给小辈,寓意新年顺顺利利。若是哪家在新年娶了新媳妇、新姑爷,老人们则会先请全家族吃上一顿,其他族内亲戚再轮流请客,盛情欢迎新人的到来。“如果要每家轮流去吃饭,吃到正月十五都不一定吃得完。正是这一顿顿年饭和一直延续的彝族风俗把我们每个小家团结成了大家,小家团圆,大家才能团结,我们社区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现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匡斌介绍。
居民阳龙则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搬迁离开了家乡,但我们不敢忘记民族精神和文化 ,孩子们从小就要学彝族话和普通话,老人们教孩子们唱彝族歌、讲彝族故事,教导孩子养成尊老爱幼、节俭、诚实、善良、热情待人的品格。”
“来到新社区,大家都很怀念以前在草地上载歌载舞过火把节的时光。不如我们就让家乡的火把在新社区燃烧起来。”匡继新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场居民座谈时感慨颇深。
2009年,社区腾出34亩地,建设了一个可容纳1.5万人的民族广场,用于举办火把节。“大家最熟悉的是晚上的篝火和笛脚舞,我们希望把节日活动丰富起来,所以又延续了彝族传统的斗鸡比赛,新增了篮球、拔河、象棋等体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带动着年轻人回到社区,也为我们的彝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 匡斌说。
“不少周边社区的居民都来向我们学习办节经验和笛脚舞,我们也乐意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未来,社区还要把火把节办得更精彩,争取把我们的民族小吃、绣品等特色一起放到节日中推广,希望以节庆带动社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匡斌充满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 舒珺珩 通讯员 吴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