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晓培 李燕
今年春节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滇剧“村晚”在安宁市石庄村热闹上演。省滇剧院的老师们亲临现场指导,一部以当地红梨产业为背景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滇剧——《红梨》登上石庄村的戏台。悠扬的戏曲声、返乡的归家人,融融春意里,一幅文化活、产业兴、村民乐的和谐画卷在石庄村徐徐展开。
去年年底,通过云南省财政厅的竞争性评选,昆明市成功申报《安宁2023年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
一个小村子缘何获得千万元国家补助资金,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2023年石庄村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
3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351万元,将石庄村打造成文化名村
党建示范引领
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走进石庄村,农家庭院错落有致,道路巷尾干净整洁;滇剧舞台前,村民们聚在一起吊嗓子、练唱腔、比身段;街巷的墙面上,滇剧墙绘成为石庄村独特的点缀……这是石庄村推进乡村“善治”的生动写照。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头雁”是关键。近年来,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石庄村党委书记钱奕霖带领村“两委”班子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干群携手,多元主体联动发力,以“群众自治、多元共治、行业联治”为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风尚。
石庄村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了“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三级红色全覆盖网格体系,推动“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实现“属地成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责任到人、服务到家”的网格精细化治理目标。同时,把信息采集、便民服务、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社会保障等工作统筹纳入,建立了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的区域网格,利用小小的网格串起了石庄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现在的石庄村,到处有党员保洁示范路、党员管护绿化带,村民每年都义务参加全村大小沟道疏通,村里处处体现着网格治理的成效,也因此获得嘉奖。“我们村获得云南省民主法治村、昆明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这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大家建设乡村的信心更足了。”钱奕霖说。
聚焦文化名片
不断推进滇剧传承创新
“鞠躬尽瘁为百姓,和谐曙光照安宁,蒙香公主施大义老人家……”石庄村滇剧传习馆内,石庄滇剧第四代传承人王顺祥用婉转悠扬的唱腔向观众演绎着创新滇剧《那龙奇兵》。多年来,王顺祥和村民们不断推进滇剧的传承与创新,努力让滇剧发展成为石庄村的文化名片。
大石庄滇剧于1926年由昆明传入石庄村,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石庄村成为昆明市传统戏剧滇剧传承基地、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滇剧在石庄这片沃土生根,不断发展成为石庄村特有的文化符号。
“3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351万元,将石庄村打造成文化名村。”昆明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石庄村依托王公爵祠、沈家祠堂、小石庄古寺等明清古建筑群,打造了“滇剧十宴土菜”传承馆、滇剧彩色水稻等多个戏曲元素景观。在村庄主要街巷的墙面画上滇剧墙绘,打造了滇剧巷、滇剧文化墙、滇剧长廊等特色街巷,擦亮“滇剧村”的招牌,真正地将村民对滇剧的喜爱从心里搬上墙面,美化了村庄,传承了文化。
石庄村依托滇剧文化元素,着力培育滇剧这个文化“细胞”,引进了滇剧大师王润梅、“花灯王子”金正明成立了大师工作室,组建民间滇剧团2个、民间花灯团2个,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农村“三变”改革
打造农文旅相融合产业
过去,作为一个地处安宁市郊的村子,石庄村村民的收入来源多为传统农业项目和土地流转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通过成立合作社,把有不同特长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农村的‘三变’改革,把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更鼓。”钱奕霖介绍。
产业兴,农民富。将滇剧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让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搭台,石庄村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石庄村以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为契机,科学规划“一心两带八区一商”四位一体新发展布局并有序推进,以戏曲文化产业为带动点,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打造出滇秀石庄、滇剧十宴、玫瑰电商品牌,推出戏曲村文旅项目、滇剧人才培育项目、特色戏曲图书馆建设项目,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动能。石庄村依托改革创新,整合资源,盘活闲置、零散、低效土地600余亩,逐步实现土地由农户零散种植向集体统一发展转变。经过与村民协商,石庄村将部分土地收回村集体,统一进行“二代红梨”种植和经营管理。石庄村党委与甸心村小组合作开展“二代红梨”品种改良,与塘子田村小组合作发展羊肚菌种植,与大石庄村小组合作建设“滇剧十宴”。石庄村将多个主体进行组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狠抓惠农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径。石庄村抢抓安宁市南部地区发展机遇,依托“菜篮子、花瓶子、果盘子、饼盒子”,建成鲜切花种植基地107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706亩、“二代红梨”种植基地207亩,以及鲜花饼屋、“戏曲+农耕”观光研学路线,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型到农文旅一二三产业融合型的转变。“现在收入提高了,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感觉对生活更有信心了。”看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刘红霞乐在心里。
“下一步,针对石庄村争取到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昆明市财政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帮助石庄村打造成云南的滇剧村,发展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为农业农村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子。”昆明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