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许,滇中新区小哨街道白汉场社区杨官庄居民小组在鸡鸣狗吠和鸟鸣声中醒来,层林尽染的高山环抱着清澈的杨官庄水库。阿妹生态农庄的老板汪炳章开始准备一天所需食材,“今天是星期六,来钓鱼和露营的游客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汪炳章是第一位在居民小组开餐馆的居民,“2010年开始,来村里钓鱼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吃饭不方便,我就想着开家餐馆。”
下得了厨房的汪炳章在田间地头也是把好手。农庄周围,粗壮的莴笋、绿油油的茴香、大朵的西蓝花等十几种应季蔬菜长势喜人。“‘生态’是店里最好的特色菜。”汪炳章说,农家菜既健康又实惠,让游客吃得饱更吃得好。
中午11时,近6000人的12个钓友群“热闹”起来,汪炳章也在群里,不时有人“呼唤”他:“18号钓位要一份双拼盒饭。”“55号钓位要一份土鸡泡饭。”按照点餐顺序和钓位,他要迅速做好记录,“这可是个仔细活儿,既不能把钓友的菜品弄错,也不能漏记任何有就餐需求的钓友。”汪炳章一边翻看群里的消息,一边在标签上认真填写。
半个小时后,汪炳章把打包好的快餐盒整齐码放在电瓶车的后备箱里。杨官庄水库距离阿妹生态农庄只有500米,骑电动车2分钟就能到。“蔬菜是自家种的,鸡也是自己家养的,饭菜很受游客欢迎。周末给游客送餐就有2000多元收入,一个月下来餐馆毛收入有25000元左右。”汪炳章得意地说。
这时,正要去给钓友送鱼饵的居民张培兴走过来。“土虫虫卖得怎么样?”“已经卖出去12盒。”两个人打着招呼。土虫虫是啥?记者走近一看,十余个蓝色小盒子里,蚯蚓正在蠕动。
“可别小看这些土虫虫,它们可值钱嘞。”张培兴向记者高举装蚯蚓的手提袋。
今年60岁的张培兴经历过靠天吃饭种地、背井离乡打工的日子,回想过去,老张十分感慨:“现在好多了,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把钱赚。”老张拿出手机调出微信步数向记者展示:“已经走了14000步。”
3年前,张培兴偶然听到来村里钓鱼的游客需要蚯蚓做鱼饵。“这玩意儿咱们这里到处都有,好找得很。”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挖蚯蚓到水库边给钓友推销,没想到卖得还挺好,从7元/盒涨到现在10元/盒,“每天卖20多盒,最多卖到近80盒。” 叮叮叮,听到手机微信有消息提醒,张培兴掏出手机开心地说,又有钓友下单啦。
杨官庄水库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以北,直线距离约1公里,便捷的交通加上依山傍水的秀丽风光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因此被游客称为“昆明小三亚”。随着来社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居民们在家门口陆续开起餐馆、卖起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杨官庄居民小组已有10余家餐馆、小卖部,与钓鱼相关的服务也一应俱全。“还有很多闲置的老房子,适合改造后做民宿,方便游客的同时,还能增加村民收入。”杨官庄居民小组组长张宗启指着水库对面的红砖瓦房信心满满地说。本报记者 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