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菜地里找到蒲长文,远远的只见他蹲在地里,一会摸摸生菜叶查看生菜长势,一会捏捏土感受土壤湿度。
50岁的他,是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奥运火炬手、云南省首届乡土人才、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更是嵩明县当地远近闻名的“生菜大王”。2023年12月,由蒲长文牵头成立的嵩明丰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评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之一。
在蒲长文看来,他与土地的缘分是刻进骨子里的。1995年,21岁的蒲长文从嵩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进入当地一家专门从事种植和经营大棚蔬菜的公司工作,先后担任过送菜员、种植员,系统学习了绿色蔬菜的全套种植技术。“从蔬菜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我都十分熟悉。”蒲长文说。2001年,因公司倒闭,蒲长文失业了。“只要有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蒲长文带着过硬的生菜种植技术回到家乡嵩明县山脚社区麦冲村,带动亲戚朋友继续种生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如今,嵩明县、寻甸县、西山区、官渡区4个县(区)8个乡(镇)的800多户农户种植生菜,年产5000多吨新鲜蔬菜远销国内外,每年为种植户增收600多万元,带领2000人走上致富路。以麦冲村为例,原来人均收入不足250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是10年前的30倍。
为了提高农户种植水平,他自掏腰包举办培训班,培训对象除蔬菜协会、合作社成员外,其他只要愿学种植的农户均可报名参加。蒲长文介绍,培训实行三免,即吃饭、住宿、资料全免费。请专家授课的大型培训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小型培训,每个生产点每年至少三次。通过培训,农户的种植技术提升了,生菜产量、质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品质是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蒲长文告诉记者,种植的生菜专供麦当劳以下几点必须达标:基地周围方圆2公里远离厂矿及养殖场;浇菜用的山泉水每半个月送检一次,年检检测20多个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土壤农残重金属等方面的全面检测。截至目前,嵩明县仅在蒲长文带动下的生菜种植面积就有1万多亩,每年输出生菜8000吨,其中4000多吨供给麦当劳。2023年,“嵩明生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做强生菜产业的同时,蒲长文还在山脚社区尝试种植新模式——稻菜轮作,“稻菜轮作是一种农业生态循环的新尝试,轮作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生菜和紫甘蓝。”嵩明丰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主管张树介绍,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轮作,不仅能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增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还能在轮作过程中通过施有机肥丰富土壤有机质和营养,从而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蒲长文介绍:“今年山脚社区有机水稻种植面积约400亩,往年水稻亩均产量约300公斤,今年预计可达500公斤以上。通过轮作种植,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产量也能提升30%左右。”
如今,蒲长文依托合作社、生菜协会等合作组织引入羊圈坡矮化苹果、无土栽培番茄等产业项目,采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带动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助力村民增收。“下一步的目标是把生菜、番茄、甜瓜三个产业做成嵩明的蔬菜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丰富嵩明的菜篮子,鼓足村民的口袋。”蒲长文说。
本报记者 张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