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 点 上一版   
下一篇

旅人来往不绝 百年传承延续

三月三,龙泉寺里品味滇剧

演员在化妆。 滇剧《金铃记》。

演员正在化妆,大戏即将开始。

小朋友也喜欢看滇剧。 本版图片均由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本报记者 马逢萃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孔子的理想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是对上巳节的写实。

如今,在中原省份,流传着“三月三,拜轩辕”的俗语。在昆明,“三月三,耍西山”几乎是市民共识:这一天,总有许多人踏青春游,与友人相聚。

而滇中新区的三月三,是板桥社区唱滇剧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汇聚这里看大戏。

古驿留痕

旅人依旧南来北往

4月11日中午时分,通往长水街道板桥社区龙泉寺大门的巷子口开始堵车,来听戏的居民结伴而行。戴遮阳帽、围蓝围腰、脚穿艳色绣花鞋的大婶们互相打招呼,“走走走,照直走”,赶着去戏台前占个好位置。

板桥龙泉寺,距昆明约20公里,曾是古道通京大道来往官员、过往客商小歇解渴之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周围居民都会来此赶庙会、唱花灯、听大戏,据村里老人说,该习俗自清代以来已延续数百年。来帮助维持秩序的社区工作人员“80后”王强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就在这里听戏,在庙门口吃凉米线、凉卷粉,那时还可以在龙潭里游泳。”

王强所说龙潭就在寺内,被灰石栏杆围起,潭水不深,周边高大古树枝干遒劲,刚刚发出绿叶。其他几株两人才能环抱的老树下,强烈的阳光被高大树冠过滤成斑驳树影,营造出古寺、老社区应有的清幽气氛。

“板桥社区是重要交通节点,外来人员多。”板桥社区党委书记田勇和记者边走边聊。

旧时板桥驿被称作“黔之腹心,滇之咽喉”,从元代到滇越铁路修通之前的600多年间,从中原、江南进入昆明或从昆明到内地的往来客流走的大都是由贵州进入云南的驿道。这条驿道在昆明境内分为东北一线和东南一线,其中东南线必要经过板桥驿——往东北可至嵩明、曲靖、昭通、宜宾、黔东南,往东南可达宜良、呈贡、晋宁、玉溪,往西面可到楚雄、大理、保山,有“马走三省五县”之说。

据史料记载,明代久居云南的四川籍状元杨慎,一生中曾多次经过板桥驿。他在一首题为《于役江乡归经板桥》的七绝中写道:“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朓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

清朝时曾派遣一位八品县丞在板桥驿专管驿站业务,驿站配置马40匹、马夫20名、堡夫100名,四周还有泥土筑成的城墙,往来旅人、马帮很多,土城内客栈、店铺林立。

今天的板桥社区紧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不少过境旅客就近投宿,由此开设的酒店、旅社就有100余家,更有不少特色餐馆可供选择。

南来北往的客流、畅通便利的交通区位、传承悠久的民间文化活动……让板桥社区的社会生活和商业生态丰富而颇具历史纵深感。

相聚相谈

共同祈愿平安年景

经过龙潭,再穿过两道门,戏台下已经聚集了不少居民,几乎都是老年人,也有带着孙辈的。戏台两边的小空间,妆箱已经打开,演员们忙着化妆、换戏装,锣鼓家伙也摆放妥当。

开戏之前,板桥社区以荤素两种餐食各划区域设置春宴,招待南来北往赏滇剧的客人。“龙泉寺的素斋,好吃呢!”板桥社区五甲居民小组的张树芝说,豆花是现点的,又甜又香。

“老倌骑摩托车送我来的。”来自西冲社区69岁的曾菊凤身穿红上衣,美滋滋地坐在最前面:“喜欢老剧目,爱看《杜十娘》。”板桥社区二甲居民小组的李吉英,大声给同伴介绍演员:“是我们二甲的,叫任金宝,和我儿子同岁。”

“午场戏《金铃记》是传统剧目。老戏迷想听什么,我们就唱什么。”昆明滇剧艺术团团长洪小柱告诉记者,从农历二月三十晚上开戏,到三月初三,已经连唱4天,参加演出的人员有40多人。上演剧目包括《灵官镇台》《状元与乞丐》《白扇记》《拷红娘》《杜十娘》《京娘》《群仙贺寿》《佘太君招亲》《灵官扫台》。“有全本戏,有的只选全本中最精彩的片段。既要让老戏迷喜欢,也要符合时令、节气,传播正能量。演员有我们剧团的,也有外请的名角,还有戏校还没毕业的实习学生。像昨天演出的《京娘》全本戏,有3位演员分别饰演京娘,轮流上场,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我也上场了。”洪小柱说。

昆明滇剧艺术团已经是第三次在上巳节来板桥社区为居民送戏,“我们是民间剧团,演员包括我在内都是票友。专业剧团擅长创作经典剧目。民间剧团的特色是接地气,戏迷点戏,我们也能接得住。好戏一唱起来,能给人带来抚慰。”洪小柱说,“我只要上台,精神状态立刻不一样,很快进入角色。”

下午1时,戏台上击鼓开锣,《金铃记》准时上演。随着“嗯忒”一声,老妪和老僧分别上场,为化缘行善之事彼此角力、言出讽刺。随着台上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台下不时响起笑声……三月三这天,龙泉寺戏台连演4场滇剧,戏迷们一直看到晚上9时,过足戏瘾。

滇中新区的居民们借由春日里“搭台唱戏”的机缘相聚、相谈,共同祈愿平安顺遂的好年景。

听滇剧韵味

从官渡古镇追到板桥

2006年5月,滇剧被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像云南省滇剧院这样建制完整的专业表演团体,昆明一向有民间剧社送戏下乡的传统。其中,来自官渡古镇的昆明滇剧艺术团因得到民营企业家的助力,获得邀请退休或在职的专业演员作为教师的能力,让喜爱滇剧的年轻人有了学习机会。19岁的莫康静就是来实习的学生,边学边演,“我在《群仙贺寿》中演小仙女。”

“今天来看戏的戏迷,有几个是从官渡古镇的小剧场跟着我们来板桥的。”洪小柱指着树荫下的几位观众告诉记者。

今年78岁的段智明和80岁的李英都是昆明人,从家里坐公交车赶到板桥社区要两小时左右。为了看喜欢的剧团演戏,她们特意在离戏台不远的酒店住下,免得每天来回赶路。

“演员要能尽快进入角色,而且要能把滇剧的韵味给唱出来。”段智明说,她一生爱戏,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是她平时最常看的频道,“京剧、越剧、沪剧,我都喜欢。”在官渡古镇小剧场,一场几元钱的戏更是不落下,“吃碗米线也要10元呢。”

“赶来板桥追戏不辛苦吗?”记者问。

“不辛苦,不辛苦,爱看呢。我们喜欢听现场,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拿着手机看小视频。现场才有意思。”李英显然不能理解“宅男宅女”每日在家里刷手机的乐趣。她觉得出来晒太阳、吃小吃、听小戏,和姐妹聊天,那才叫日子。

据介绍,板桥社区有常住户籍人口5885人,其中老年人有1700余人。“三月三这样的传统节日,社区每年都要请滇剧团来演出,连唱几天大戏。辖区的民营企业自发筹款组织社区老年人在节日当天免费会餐,尽量为老年人创造机会在一起多交流,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田勇说。

戏台上,锣鼓经有板有眼,不远处的高速路上,通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车辆接连驶过。“我们正经历快速城镇化。板桥居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今年58岁,在此度过大半生的田勇告诉记者。

据最新统计数据,昆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2.32%,但古老习俗仍保存至今,板桥社区用农历三月恒定的习俗铭记着自己的来处,守护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三月三,龙泉寺里品味滇剧

  • 报脚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