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婕 李燕 舒珺珩 万旭 文/图
六月是万物拔节生长的季节,也是孩子们追逐梦想、活力四射的季节。在这多彩绚烂的日子里,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了使广大儿童度过一个美好快乐的节日,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昆明市、滇中新区各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看望老年人等有意义的“六一”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别样的儿童节。
做好家校共育 打造有温度教育
多年来,滇中新区直管区西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导,坚持“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的宗旨,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在今年官渡区第二届“5·20心理健康周”活动中,西冲小学通过开展爱的抱抱、“我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讲座、《沟通,从心开始》家长讲座、主题班会、亲子共跑、家校社心动力班主任篇等系列活动,让老师、家长都参与其中,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心理健康不仅仅关乎孩子的心智健康,更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西冲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孙连选表示,西冲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丰富活动载体,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开展各类活动,进一步明确育人对象的成长需求,打造有温度的教育。
在西冲小学,教师不仅是孩子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们心理健康的守护者。“通过日常的观察与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西冲小学教师卓敏说,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帮助孩子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除了学校的干预和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环境,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父母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西冲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杨启月看来,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沟通和对话教育的技巧,做好家校共育。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心灵的呵护。西冲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课表,保证每班每周一节心理课,让爱住我家、雨后彩虹、不完美的我很美、我和我们……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心理课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积极的人生。
“通过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会,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心理困惑,达到释疑解惑、减压减负的目的。”西冲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王鸿宇说。
西冲小学还通过提供注意力训练、人际交往等体验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心语信箱”便捷式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个体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西冲小学青少年成长中心负责人陈玲玲表示,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量身定制的个体辅导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送爱心菜 传敬老情
5月23日一大早,嵩明县嵩阳街道倚伴社区的共享菜园就热闹起来。倚伴小学四年级的80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菜园里。“孩子们,今天咱们来菜园干什么?”领队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就大声喊起来:“摘菜送给老爷爷、老奶奶。”稚嫩的童音回荡在菜园上空,弥漫着尊老、敬老、爱老的温馨气氛。
今年3月,倚伴社区和倚伴小学联动建设了社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享菜园。菜园占地约500平方米,由社区负责栽种蔬菜,倚伴小学的学生们定期到菜园管理、维护。同时,菜园也是孩子们的科普示范基地。社区在菜园里设置了各类蔬菜、虫子种类等多种小标牌,方便孩子们在除草、浇水的劳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蔬菜成熟后,就由孩子们采摘了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困难群众等。”倚伴社区党委书记王继业介绍,“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为了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社区和倚伴小学联合组织了这次“童心入户送菜 暖心关爱老人”活动。
“老师,给我一个袋子,我来摘辣子。”“老师,我们小组负责摘大白菜。”孩子们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走进菜地,四年级113班的张梓菡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到菜园里干活,这里不仅有阳光、微风,还有欢声笑语,大家在快乐中就学到了劳动课上的知识。10岁的李浩然是小男生里跑得最欢的一个,只见他倏地拔起一个莲花白就跑到菜地边摆放好又风一般地跑回菜地,短短几分钟,他已拔了七八个莲花白,细密的汗珠浸湿了头发,胸前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扬。老师笑着招呼他:“慢一点,摘下来就行了,不用整个拔。”
半小时左右,菜地边已摆放了一堆莲花白、大白菜和青椒。孩子们又七手八脚地修整蔬菜、装袋,“三种蔬菜每个袋子里都放一些。”领队老师穿梭在人群中,给孩子们示范怎么打包。“装好的蔬菜就放在原地,叔叔阿姨们来上车。”倚伴一组党支部党员杨雪柔接过孩子们手上的袋子怜爱地说。当天,除了80名小学生外,社区还组织了30多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加入其中,协助孩子们搬运蔬菜。
10时20分左右,党员、群众志愿者或骑车或开车载着孩子们走进社区,将承载着满满爱心的蔬菜免费送到50余户独居老人、困难群众家里。“爷爷,我们给您送菜来了。”四年级112班的吴梓露和113班的王若林、张梓菡拎着菜一蹦一跳地走进特困供养人员杨明友家。75岁的杨明友早年因腿受伤行动不便,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房门,孩子们随即跑过去扶着他。“爷爷,这是我们刚摘的菜,可新鲜了,露珠都还在上面呢。”看着孩子们如花的笑靥,杨明友那布满皱纹的脸庞也露出了笑容,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娃娃们惦记着我……”
10年前因病致贫的张自勇当天也收到了爱心蔬菜。他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他告诉记者,自从患病以来,社区就把他列为困难慰问对象,经常得到社区的关心和照顾。“5月初就收到一份爱心蔬菜,今天又收到孩子们送来的新鲜蔬菜,我很感动,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张自勇热泪盈眶地说。
“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尊老爱幼又如何体现?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抬着书本讲,要带孩子们走进生活,通过种菜、摘菜、送菜这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人与人的合作、温情中感悟劳动的意义,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倚伴小学校长李红琼告诉记者,自共享菜园创建以来,该校400多名学生按年级轮流到菜园劳动,送菜给独居老人、困难群众等。
“这次共送蔬菜300余斤,加深了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展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爱老敬老的良好形象,也促进了社区和谐氛围的构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宽志愿服务领域,深入挖掘共享菜园资源链接作用,鼓励更多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王继业说。
“老师,我们去送下一家了。”孩子们拎着菜蹦蹦跳跳地走进小巷。巷子深处,一缕初夏的阳光照射下来,温暖而明媚。
“梦想书屋”成为留守儿童幸福乐园
适逢周末,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的留守儿童梦想书屋变得热闹起来,有五六名儿童正在书架前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坐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看书,遇到感兴趣的内容还不忘和小伙伴分享、交流。
4月23日,共青团安宁市委、安宁红十字会、安宁市向日葵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在石庄村成立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梦想书屋”,该村的儿童有了新的“精神粮仓”。石庄村党总支书记钱奕霖介绍,该书屋的图书由广大青年、少先队员、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目前共有藏书3000余册,其中既有儿童漫画、童话、经典名著等读物,也有国粹戏剧图画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少年励志名人传记等书籍,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畅游书海、开阔眼界。
这间“梦想书屋”在田野上生长出来,虽刚破土而出,却饱含善意与温暖,点亮了留守儿童的希望之灯。随着书屋的开放,许多孩子来到这里写作业、看课外书。有一个叫黄杰(化名)的小孩引起了钱奕霖的注意。“每次黄杰来到书屋选了一本书之后,喜欢跑到走廊的角落躲起来蹲着看,也不与其他人交流,让人看着非常心疼。我们就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活动,把黄杰带动起来,慢慢地他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变得自信开朗起来。”钱奕霖说,现在黄杰喜欢打篮球、交朋友,全然成了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为了让留守儿童减少孤独感,“梦想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会定期打电话动员留守儿童来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寻找喜爱的书籍,带着他们一起开展演讲活动,为前来看书的留守儿童提供饮用水和小零食。“通过和其他孩子一起阅读、绘画、交流,现在不用打电话去动员,有些留守儿童会主动约着小伙伴来书屋看书、写作业了。”钱奕霖说,“梦想书屋”让留守儿童心理上有抚慰、课余时间有陪伴、精神上有滋养,从而能够更加阳光自信、从容不迫地走向未来。
“梦想书屋”同时也成为村里孩子们学习滇剧文化的好去处。“我喜欢来书屋看书,特别是看和滇剧有关的漫画书,除了可以学习滇剧文化知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耍。”今年8岁的龙奕涵说,她喜欢穿戏服、化戏妆,现在已经学会了滇剧中的“水袖”。石庄村是有名的“滇剧村”,在这里男女老少皆能吼上一嗓子。在“梦想书屋”里,滇剧书本、滇剧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了解滇剧知识。石庄村不定期组织开展的滇剧表演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穿上戏服、化上戏妆、唱起滇剧,生发出热爱滇剧、传承滇剧的热情与笃定。
河山千重景,萤萤一点光。这间“梦想书屋”生机勃发、精彩不断,成为孩子们追逐“诗和远方”的幸福乐园。
用爱陪伴“特殊孩子”成长
5月22日8时30分,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观音寺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站的教室前,身穿红色马甲的罗晓林打开卷帘门,站在门口准备迎接“孩子们”上课。一进门,“孩子们”就热情地和罗晓林分享自己的进步。
“罗老师,我今天自己坐车来的。”
“罗老师,我的猫是不是画得特别好?”
罗晓林是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副站长,她和另外两位老师照料的“孩子”是18名年龄为19岁至36岁的智力残疾学员。
“社区日间照料站成立13年来,先后有50多名学员来到这里。经过长时间的社会融入、生活自理等课程学习和练习,大多数学员都能够做到自己乘车上学、回家,到商店、菜市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和计算价格。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罗晓林感慨不已。
小清是照料站的学员之一,她2018年来到照料站。起初,每次上课她都不愿意坐下,总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遇到不开心的事会对着同学、老师大声尖叫,生气的时候还会拍桌子……面对这样的情况,罗老师并不强迫小清上课一定要坐下,小清不开心的时候也只是温柔地拍拍她的肩,耐心地给她讲道理,或者带她出去走一圈,等小清心情平静后,再带着她一起整理弄乱的书本。
从抵触到接受,如今小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小清妈妈说:“以前孩子特别爱发火,在照料站老师的关心教导下,她现在发火的次数变少了。在家最困难的午休,在照料站里,孩子不仅自觉到午休室休息,醒来后,还主动叠被子……多亏了照料站的老师。照料站为大龄特殊孩子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也减轻了特殊家庭的压力。”
罗晓林和照料站的老师最开心的是学员们能够真正学会独立,走向社会。从2013年开始,有学员到工厂从事搬运工作;有学员去超市从事销售工作;还有学员做了乐器葫芦丝、吉他的助教……“我们的学员虽然智力上有一些缺陷,但他们对事物的专注度更高,走入社会后,他们可以从事一些强度不大的体力工作、简单的脑力工作,因此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工厂前不久还和我联系,希望我们再推荐几个学员过去。”罗晓林说。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就像培育一粒需要等待发芽的种子,一年两年或许都没有改变或者进步,但如果持续下去呢?我们再坚持到第三年、第四年,这个“孩子”或许就学会了怎么照顾自己,懂得了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我把我的微信名改为:大山,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像大山一样成为孩子们的依靠,也像大山一样祝福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罗晓林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