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婕/文 万旭/图
2020年,从昆明辗转到马来西亚、美国求学的“95后”嵩明姑娘白郁倩来到广州,朝着自己的金融梦一步步前行。然而,她怎么也想不到,从小向往都市生活的她,会在青春激扬的24岁回到远离梦想的小山村——嵩明县牛栏江镇果子园村。
意外接管父亲的牛场
2020年8月的一天,在广州上班的白郁倩忽然接到家人电话,“倩倩,你快回来,家里出事了。”白郁倩脑子嗡地一下,来不及多想,当即请假买张机票往家赶。当天傍晚,她就从广州回到了果子园村。
夕阳下的果子园村,恬静和美。白郁倩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回过这个小山村了。看惯了大都市的繁华,她有那么一瞬间被这祥和的乡村气氛吸引,想坐下来感受一下家乡的恬美,可她还得赶紧处理完家事后赶回广州上班。谁想,一踏入父亲的牛场,她在公司的请假就成了永远的辞职。
这是她第一次走进父亲的牛场。这个2014年注册的嵩明博野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此时,笼罩在一片紧张、愁闷的气氛里。父母不在,年轻的弟弟在一旁打电话,从语气和表情,白郁倩感受到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亲戚告诉她,牛场正面临巨大的考验。当时,正是牛场由肉牛场转向奶牛场经营的关键期,200头荷斯坦牛刚从荷兰漂洋过海来到“博野”,高薪聘请的厂长、动物营养师、兽医也才刚到位,白家却突遭变故,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不得不暂时离开。家里顿时乱成一锅粥,堂叔遂把白郁倩叫了回来。
那晚,久久不能入睡的白郁倩踩着洁白的月色,独自走进牛舍,耳边回响起亲人们的话语,“一堆债怎么还?”“趁早,赶紧把牛卖了。”“咱们都不懂养牛,关门算了。”难道真要关停牛场吗?白郁倩轻抚着安睡的小牛,心里如千军万马奔腾,“卖牛还债,我也可以早点回广州上班。”“这是父亲的心血,如果父亲在,再难他也不会卖牛。”“可是, 家里没一人懂养牛。”“或许,我可以学,或许,我可以撑下来,不,不是或许,是一定可以,我一定可以接替父亲把牛场管理好。”
走出牛舍,天空已泛白,尽管前途渺茫,但此时的白郁倩已无比坚定地知道自己将代替父亲守好这个牛场。
建章立制推进公司改革
清晨,穿职业装、喝咖啡、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郁倩换上普通休闲服,穿上球鞋,拎起一瓶矿泉水走进牛场。
消沉、懈怠的工人懒洋洋地干着活。在这个家庭式的农场里,工人多是本家亲戚。在他们眼里,白郁倩虽然接管了农场,但她还是个孩子。厂里人手不够,从没做过饭的她自愿当起伙夫,每天8时开始给10多名工人做饭,大家还嫌她做得不好。闲暇时,她上网查资料研究奶牛养殖,大妈大婶们却唤她打水扫地。为了扩建牛舍,在厂里干活的一位本家叔叔和她发生意见争执,引得家人都责怪她不懂事。大家就如一盘散沙,每天都生活在争执中,牛场建设停滞不前,白郁倩心里急呀,如何破圈?如何让大家信服自己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她回想在美国留学时接触的企业以及供职的金融公司,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无论是谁都按章程办事。她当即决定改革。
第二天,白郁倩再次谈起牛舍扩建的事,叔叔还是坚持己见不肯动工,白郁倩当即做出开除决定,并当场结算工资。那一瞬间,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愣愣地看着她,重新审视这位女娃娃。白郁倩冷静、果断地以公司法人、负责人的身份召集大家开会,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明晰每个人的职责及待遇。
这次改革后,牛场管理走向正轨,叔伯们也不再以长辈自居,凡事都按章程执行。白郁倩这才松了口气,可以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牛场建设中。
倾心打造智慧化牧场
父亲的牛场是传统的肉牛养殖场,只有两个养牛大棚,不符合也不适应现代化奶牛养殖。因此,白郁倩到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大牧场考察,寻找适合自己这个小牧场的建设方案。“每个年龄段的奶牛吃的饲料配比不同,因而牛舍要按年龄分……”“要保证牛奶的品质,饲料配比以及干草等物质里所含的蛋白质含量很重要。”“智慧化牧场是趋势……”这些信息,让白郁倩深深感到,要想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牛场的改扩建势在必行。
2020年年底,就在她下定决心严格按照智慧化牧场的规格来改扩建牛场时,高薪聘请来的厂长、营养师、兽医却提出了辞职。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白郁倩有一丝悲凉,之前不管怎样,有人帮她照顾奶牛,她只管想办法筹钱、买料、找收购商就行。“现在,一切都得靠自己了!”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没事,人生从来没有过不去的坎。”
失去“左膀右臂”的白郁倩此时像个六边形战士,跳上家里那辆破旧的越野车准备独自驾驶跑市场。母亲追出来说:“你从没独自开过车,快下来。”白郁倩笑着安慰母亲如果自己连开车这一关都过不了,还怎么撑起这个家?趁母亲转身擦泪的那一刻,她一脚油门把车开走。一路上,呼啸而过的大货车、转角冒出的摩托车都让她额头直冒冷汗,可一想到牛场的建设、家人的期待,白郁倩就什么都不怕了。她瘦小的身影穿梭在昆明、嵩明大大小小的相关企业,向业内人士咨询、请教牛场的运营和建设。大家也被这个执着的“海归”姑娘所打动,给了她许多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在资金困难、家人不太赞同的情况下,白郁倩力排众议,四处筹钱一点一点地建设、完善她的智慧化牧场。今天扩建犊牛舍,明天引进智慧化拌料机,后天建设智慧化奶厅……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22年,白郁倩的智慧化牧场总算有了点模样。一排排钢结构牛舍分门别类地挂着牌子:青年牛舍、泌乳牛舍……奶牛们戴着记录信息的电子耳标在不同的牛舍里悠然地吃草、休憩。每天6时和18时,奶牛们按序进入智慧化挤奶大厅,随着挤奶机启动,新鲜牛奶就顺着真空管道流进储奶罐,全程只需要两三名工作人员辅助,相较人工挤奶更加高效快捷。为确保原奶质量,白郁倩除了给不同牛群定制饲喂的科学配方外,还引进了智能监测平台,每天,工人采集奶牛的各种数据上传系统后,就可以实时监测奶牛的各种数据,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看到白皙、瘦小的白郁倩如此亲力亲为,农场上下所有人都对她心服口服,恪尽职守,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分内事。管理规范化为奶牛的成长、产奶提供了保障,自2021年以来,牛场的牛奶品质一直遥遥领先于当地其他牧场。嵩明博野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也成为品牌乳业企业稳定的牛奶供应商,还被评为昆明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022年12月31日,那一天很冷,但白郁倩的心里却暖洋洋的。这一天,她终于还清了300万元的贷款。这让她如释重负,也让她看到了无数可能,从离开广州回到果子园村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从一个对农业、养殖业一窍不通的“小白”蜕变为经验丰富的“新农人”,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如今,创出一片天地的白郁倩,在嵩明这片广阔的乡村,正攻坚一个个困难,做大她的“智慧”养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