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新区小哨街道上对龙社区,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遍地开花”,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足了种植户的“钱袋子”,“蔬菜绿”成为群众的幸福底色。种植户孙文星就是尝到蔬菜种植“甜头”的那个人。
连续几日的雨水,乡下的空气格外清新。一垄垄绿油油、个头饱满的白菜映入眼帘,孙文星正仔细查看蔬菜长势,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蔬菜长势喜人。
种植蔬菜两年来,孙文星流转40亩土地,兴建80个大棚用于种植油麦菜、黄白菜、香菜等蔬菜。“种植大棚蔬菜不受季节限制,冬季也能劳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孙文星告诉记者,他的大棚里一年四季蔬菜不断。
“我们现在不是闷头种菜了,而是学着将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来、种下去,让蔬菜高产,品质有保障。”说起蔬菜种植,孙文星如数家珍。科学用药、科学管理,随时检查观测,看看是否有病虫害。“我平时学一些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对症下药进行预防,让蔬菜长势保持良好直到收割。”孙文星说,自己的蔬菜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种植过程全部采用有机肥,希望能把新鲜、绿色、生态、健康的蔬菜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只要谈好价格,收购商会上门收菜,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孙文星介绍,每到蔬菜收割的时候,只需要联系好附近的收购商,就会有专车专人来收购,足不出户就能将蔬菜卖个好价钱。“价格好的时候1公斤可以卖到2.4元,收入可观,越种越有劲儿。”望着菜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孙文星算起了自己的经济账。
种下小小一棵苗,开出产业“致富花”。孙文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努力耕耘,用勤劳和智慧种出美好生活。“一年种6茬,一年下来能卖出一两千吨蔬菜,我现在种植蔬菜每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孙文星边浇水边告诉记者。
“现在经济不紧张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逢年过节还可以带着家人出去旅游。”对于未来的发展,孙文星也有自己的一番谋划:“如果市场比较好的话,下一步打算扩大种植规模。”
孙文星的大棚蔬菜种植不仅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也惠及周边群众。从育苗、耕地、移栽到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工。“我们一个月要招三四十个工人来除草、摘菜、种菜,每天100元不等的工资。”孙文星说,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在不间断种植蔬菜,给周边群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机会。
本报记者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