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滇中新区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举办一年一度火把节的日子。
尽管傍晚时分下起大雨,云桥社区的长街宴依旧吸引了上千居民围坐在民族广场遮雨篷下的圆桌旁,品尝乡村美食,唱起欢快的酒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拥有314户、1508人的云桥社区居民是因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2000年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和撒营盘镇搬迁而来,92%以上的居民是彝族,火把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我们彝族人崇拜火,也一直保留着过火把节的习俗。即便是离家在外的居民也会在这一天尽量赶回来,与家人、朋友聊天欢聚,增进彼此的感情。”云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李绍美告诉记者。
上午8时30分,火把节民族运动会拉开帷幕,篮球、拔河、斗鸡、扑克牌比赛激烈角逐,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不少商家在民族广场摆摊,卖新能源小汽车、小商品、水果、小吃以及纸扇等民族工艺品。“来参加火把节的除了云桥人,还有滇中新区其他社区的居民,嵩明县杨林镇的彝族居民也会赶来参加。”李绍美说。
“云桥社区年轻人比较多。因为临近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附近大量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岗位,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居民白天去制药厂、电子厂、快递公司、酒店等企业上班,晚上就能回家。”李绍美说,自己在贵州铜仁市读大学,毕业后考进社区居委会工作,我家一共7口人,三世同堂,家里还有4亩多地,爸爸妈妈种点包谷、大豆、红豆、洋芋等。
据了解,云桥社区在搬迁到大板桥街道之前,是禄劝县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的传统农业村庄。二十多年来,随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周边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搬迁后的社区居民由原来的从事农业种植转变为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成为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上格外重视教育,年轻人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都不少,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公务员的转变。
云桥社区还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已成立昆明云乔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统筹新区长水航城“云立方”商圈的商铺购买和出租项目,在保证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经济收入,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盘活现有传统节日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马逢萃
通讯员 吴思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