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 点 上一版   

栽下满园桃李 留得万世芬芳

——滇中新区教育工作者剪影

本报记者 马逢萃 张三亚 肖永琴 陈熙 周凡 刘晓婕 李燕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教师,是个发光的职业。每一束光虽然微小,却能照亮前行的路。每一位老师虽然平凡,却能点燃年轻的梦想。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了奋战在新区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记录下他们扎根基层、默默无闻传道授业,用最宝贵的青春坚守在三尺讲台,托举起无数个年轻梦想的故事,以此献给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祝他们节日快乐!

昆明市第一中学空港学校任云蓉

校园小舞台托起人生大舞台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昆明市第一中学空港学校语文老师任云蓉心中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样?“以开放的视野,在学习、生活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她这样说。

1990年,任云蓉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陪父母田间劳作时,总是对远方大山的另一面充满好奇。坚守“读书才能走出去”的信念,任云蓉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时光不会辜负努力向上的人。大学期间,任云蓉以优异的成绩被招聘到印度尼西亚一所国际学校任教。走出国门后,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任云蓉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里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汇集着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任云蓉不断吸收他国教育的优秀之处,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2022年,任云蓉以笔试、面试、综合第一的成绩考入昆明市第一中学空港学校。“学校侧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让我可以放开拳脚,把多年所学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任云蓉说,学生虽以学业为主,但老师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用校园小舞台托起人生大舞台。

教育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如何学好语文?在任云蓉看来,只有置身于景,才能生出于情。“如果写一篇秋天的作文,同学没有感知,可能会照搬课文里北方秋天的意境,最终和云南秋天迥异。”现在,她有时间就会去课本中提到的地方研学,在课堂上传递自己亲身感受,让同学们对比书本里描写与自身环境的差异,引导大家观察、探索。任云蓉希望同学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向往。

西冲小学孙连选

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每个孩子

从2014年31名教师600多名学生,到2024年204名教师2830名学生;从建成之初的排名倒数,到连续多年在官渡区100多所小学里排名前5……西冲小学经历了发展变化巨大的10年。2024年是校长孙连选来西冲小学任教的第11年,“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从昆明东站小学被委派到西冲小学支教,从普通教师走上管理岗位。”

每天7时,孙连选准时到校,迎接陆续到岗的教师和即将进校的孩子,“新区是个产业聚集区,很多孩子家长要准时上下班,所以我们学校开门时间较早,而送走最后一名学生的时间通常将近18时。”他告诉记者,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只有3公里的西冲小学学生比主城区孩子们更早理解产业,“组织孩子们去企业参观,体验父母上班的不容易,早早对工业发展有初步理解。每个孩子都配置了平板电脑、点阵笔,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尝试操作数控机床、人工智能机械臂……”今年母亲节,西冲小学的很多孩子亲手给妈妈做了一把木梳。

健康的体魄、感恩的心、聪慧的头脑,这是西冲小学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素养,“小学6年时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并不长,但在教书育人的我们看来,是非常关键的时间段,要把小孩子的底色培育好。”孙连选告诉记者,10多年来从西冲小学毕业的孩子们已经走进社会,成为很多行业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从清华、北大毕业了。”

据悉,近10年来,西冲小学在云南省率先尝试智慧校园创建,并取得相当成效,创建经验已经作为个案在西南五省推广。

昆明空港经济区第二幼儿园胡公式

用心陪伴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31年来,胡珺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呵护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用爱心谱写着幼教工作者的精彩华章,先后获得昆明市骨干教师及官渡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等诸多表彰。

从一名普通的幼师到现在的幼儿园园长,一路走来,她潜心幼教,以饱满的热情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快乐的成长乐园。2017年7月,胡珺来到滇中新区工作,先后领办了昆明空港经济区第一幼儿园和昆明空港经济区第二幼儿园,直到今年3月,两个幼儿园的管理团队人员配备齐全后,她才专职担任空港二幼的执行园长和党支部书记。

“幼儿教育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胡珺说,空港一幼、二幼始终以教师梯队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家园共育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胡珺说:“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幼儿教师既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也是观察者,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理、身体等发育情况,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上学期,有一个男孩由于常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和不听老师引导等问题,引起了其他孩子家长的不满。胡珺多次与家长沟通,对家庭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引导,时常到班级里看望他,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改掉了小毛病,毕业时,孩子的奶奶特意找到她,感谢幼儿园和老师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对于今后的发展,胡珺希望与新区其他幼儿园联动,充分利用资源,共同提升新区整体幼教质量和水平,为新区人才引进贡献力量。

中对龙小学胡艳芳

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呵护

小学时,胡艳芳因个子高,在老师眼里“手长腿长是体育生的好苗子”。热爱运动、学击剑、打篮球,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跟随老师多次参加比赛……1996年,从昆明市体育学校体师专业毕业的胡艳芳回到家乡中对龙中心学校(现中对龙小学)任教。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胡艳芳取得了诸多令人艳羡的成绩:官渡区优秀教师、大板桥镇优秀教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14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所带班级3次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28年一晃而过,胡艳芳从全校唯一一个体育老师成长为中对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兼任道德与法治工作。“刚到中对龙小学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教室全是瓦房,刮风漏雨是常事。没有运动场,我带着孩子们绕着学校周边的土路跑步。没有厨房,老师们自己动手修建,男老师砌墙,女老师拌砂灰。学校是寄宿制,老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才更有安全感。”回忆往昔,胡艳芳感慨万千,“去一趟市区不容易,我们一家三口周末才能相聚。而且学校孩子都是农村的,一年级就住校了,我觉得他们更需要我。”因此,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胡艳芳一心扑在工作上。自己的儿子则跟爸爸在昆明市区上学。唯一一次去参加儿子初中家长会,班主任特意跟她说:“孩子妈妈,你不能只管学生不管自己的儿子啊!”“从小学开始,我就觉得我家‘不正常’。我的同学天天都有爸爸妈妈陪,而我只有爸爸。”儿子上高中后对胡艳芳说的话才让她明白自己完全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陪伴,自己的孩子也是孩子。胡艳芳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年轻老师们:“现在学校不寄宿了,孩子们晚上都不在学校,有时间多回去陪陪自己的孩子。”

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王龙院

将联大校训融入教学

在第40个教师节这个温馨而庄重的时刻,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德育主任兼语文教师王龙院身上。他的教学日常,如同秋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王龙院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他积极将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和合共生”校训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先贤们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学校的徒步活动,成为了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见证。去年,他带领一年级学生徒步位于滇中新区的老五山,11公里的路途上,孩子们展现出了自立与坚强的品质,这正是西南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王龙院的工作充满了温情与智慧。面对学生的困扰,他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批评与指责,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细腻与温和的方式——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写上自己想对学生说的话放进学生书包里。以留言的方式倾听学生心声,一封封精美的留言,承载着他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也搭建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最终,学生成功走出了困境,重新找回了学习的方向。这样的处理方式,只是他教学生涯中众多温情智慧瞬间的一个缩影。

嵩明县杨桥街道初级中学孟云峰

点亮求学路上一盏灯

“从教25年来,既是陪伴孩子们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嵩明县杨桥街道初级中学数学老师孟云峰说,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安排学生物教育的他教数学,他有点“气”,加之对环境的不适应,那年冬天,他病了。

一天,班里有个男孩揪着一把草药递给他,叫他熬水喝,喝了病就好了。男孩生怕孟云峰不吃,一直盯着他把药喝下才放心地离开。后来,在家访中,孟云峰才知道男孩每天利用上下学时间沿途挖草药卖了换取生活费。生活如此贫困,男孩依然每天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课写作业。“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光,他在孜孜不倦地追逐知识的光芒,我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不是应该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吗?我不是应该为他们在求学路上点上一盏灯吗?”孟云峰顿悟,教什么科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指引。

从那以后,孟云峰一头扎在教学里,从课堂的40分钟到课后的点滴时间,他都尽可能地陪伴在孩子们身边,给他们讲题,听他们倾诉。在他的陪伴和引领下,挖草药的男孩最终走出大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经常用这个事例来鼓励我的学生,也用来鞭策自己继续前行。”

又是一年教师节,孟云峰又收到了许多远在他乡工作的学生们的祝福,他笑了,他说:“这些孩子有当老师的、当公务员的、从军的、从商的……各行各业都有。他们毕业时,我最喜欢跟他们说当你们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做到了,我很欣慰!”

安宁市石江学校马光勤

推动教学工作向优而行

坚守育木成林的教育理想,安宁市石江学校教务副主任马光勤老师用33载的辛勤耕耘,诠释了教师的崇高使命。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马光勤被分配到安宁市边远山区的一六街龙洞小学任教,担任二年级和四年级复式班教学工作。在这片养育他成长的沃土上,他将青春挥洒在乡村,为祖国精心培育“幼苗”。自己生火做饭,挖地种菜;以校为家,刻苦钻研;立德树人,关爱学子……马老师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乡村土地,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如今,53岁的马光勤仍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继续奋战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育人沃土之上。发扬教学民主,勇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深耕教学,教学成绩优异,带领班级评优评先;潜心教研,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马光勤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优而行。

从业至今,马光勤一直扎根于教育事业,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为羽翼渐丰的学子们装点梦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当看到学生们取得进步和成功时,一切付出都变得更有意义。”马光勤说。

  • 栽下满园桃李 留得万世芬芳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