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溶姐,你帮我照看一下!”
“小芝,你去你去,我来卖。”
昆明东郊最高峰老爷山脚下,滇中新区大板桥街道阿底社区一户普通农家,衣着朴素的村民李芝在自家门前方桌上摆了些瓶装蜂蜜,每有游客经过,就招呼大家来看看,“150元1瓶,这是春天的百花蜜。”站在她旁边穿玫红色防晒运动衣、手脚麻利的另一位女性,是昆明铁路局的退休职工杨熔溶,“到明年,我和小芝就整整认识50年了。”
1975年秋天,杨熔溶只有17岁,初中毕业来到这里,认识了李芝。“我们是知识青年,就近下到原官渡区大板桥公社,我们被分配到当时的阿底大队石灰窑生产队。”那一年的9月,杨熔溶和同行的伙伴共12人,来到离昆明主城区约50公里的阿底大队石灰窑插队。在这里,她和村里年纪相仿的姑娘李芝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
“当年,阿底没水、没电、没公路。我们与阿底村民一起架杆拉线,修路引水……”杨熔溶回忆起自己刚到阿底的日子,青春时代的乡村生活细节纷至沓来,“拿锄头挖路,把原有的小路扩宽……从山下村子唯一的电线杆上引电线,一点一点引到村里。”
老爷山海拔2730多米,是昆明的最高峰之一,也是宜良县与昆明城的界山。据杨熔溶讲述,当时的阿底大队所在地属于昆明的高寒山区,主要种植荞麦、洋芋、包谷等对水源要求并不太高的农作物,“我们都要下地干活,和小芝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杨熔溶说。
“熔溶姐对各种农活都很熟悉,干得很不错呢!”李芝插话。
“杨大姐,你们俩谁年纪大些?”记者问。
“我,我是姐姐。”杨熔溶说,她比李芝大两岁。说话间,李芝从家里找出一张黑白合影,泛黄的照片上两位年轻的姑娘亲密地靠在一起,“你猜,哪个是我?”李芝问。记者看看照片,再看看眼前这两位已经被岁月略微改变了容貌的姐妹,还是能够分辨出哪个是当年的小芝妹妹,“这个是您吧?太好看了呀!您现在也没什么变化,眼睛还是那么明亮。”
“小芝当年是我们村最漂亮的姑娘。”杨熔溶说。
“老了,不好看了……”听到赞美,今年64岁的李芝笑起来,“熔溶姐每年都回阿底,来我家吃饭。我们一起过火把节、过春节。”
杨熔溶说,年轻时在阿底度过的3年是她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光,让她对农村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还收获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友谊。“我和小芝一直保持着联系。我总是会想起阿底,总是忍不住想要用文字记录、描述、赞美阿底。”
退休后,杨熔溶写了不少文章回忆当年的生活。记者采访当日,正值阿底社区一年一度的蜂蜜文化节,和杨熔溶一起来阿底“走亲戚”的田雨榕田大姐,是杨熔溶在老年大学的同学,她就是因为读了杨熔溶的文章深受感动,才坚持要来阿底社区看一看。“这里的山水美,蜂蜜甜,人心更美!”田雨榕感叹。
如今拥有户籍人口647人的阿底社区,经济收入以种植豌豆、白菜、小瓜、洋芋、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阿底社区还探索出提升村民养蜂技术和蜂蜜产量的“甜蜜”致富路,成立了昆明青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蜂蜜约10吨。社区通过举办蜂蜜文化节、彝族火把节,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游客和餐饮服务业收入。
除了品质极佳的蜂蜜,李芝家还种了几十亩小瓜,“小瓜每年也有上万元收入。”
“阿底现在的日子,比从前好太多了。”抚今追昔,杨熔溶倍感欣慰,“现在开车到小芝家,很快很方便,公路直通阿底。我们当知青的时候,过年回趟昆明,再回来,先坐车到大板桥,从大板桥下车走路,要走整整17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阿底。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下很厚的雪,在山路上走啊走啊……”
从1975年到2024年,杨熔溶和李芝这对异姓姐妹也“走啊走啊”……半个世纪的人生时光飞奔而过,青春的过往历历在目。
本报记者 马逢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