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林镇把小菌菇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村民在种植红托竹荪。 本报通讯员 李开龙 摄

时值深秋,在嵩明县杨林镇核桃村物联网智能菇房内,一排排整齐的菇架上偶有几团菌丝像棉花糖一样匍匐在土壤上。核桃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云龙正在查看菌菇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半个月前,刚种下这批红托竹荪,大概春节前就可采摘收获。

智能菇房里有温控、湿控、风控等设备,全部由智能化系统控制。通过智能感知,菇房能对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参数实时调控。“你看,在手机上就可查看、操作。”王云龙打开手机上的App说:“温度18.4摄氏度,湿度96.8%,二氧化碳685,湿度略大,但在正常范围内,不用排湿。”

杨林镇核桃村、落水洞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一直以种植玉米、甜脆豌豆等农作物为主,村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今年年初,核桃村“两委”和落水洞村“两委”联合外出考察,寻找一个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以此带动当地种植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考察组两次到楚雄州、曲靖市考察,最终确定建设物联网智能菇房,种植反季节珍稀食用菌。

落水洞村党总支书记孙福超介绍,反季节种植的珍稀食用菌市场价高于应季的两倍多,智能菇房不受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和季节限制,种下3个月后就可以采收,之后还可以轮番种植,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经济效益都比传统大棚高不少,同时,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产业发展项目。

5月,核桃村和落水洞村启动项目,7月顺利完成建设。核桃村利用闲置的村集体农产品分拣点和交易中心场地,进行了钢架厂房改造,总改造面积585平方米,可种植909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108.3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衔接资金70万元,自筹资金38.3万元。“半个月前刚种下1.94万个菌包,目前已出菌丝,长势良好。”核桃村党总支副书记付田宪充满期待地说,“试种成功后就可以向群众推广了。”

落水洞村则是利用闲置的会堂底层地下室进行了改造,菇房面积660平方米。项目投入资金87.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衔接资金70万元,自筹资金17.5万元。“这次种下1.2万个红托竹荪菌包,3个月后可采摘。”孙福超介绍,物联网智能化菇房由村集体负责经营管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目前,核桃村和落水洞村均以种植红托竹荪为主,后期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在红托竹荪和赤松茸间调整种植规模。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开展,村委会不仅与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以每公斤80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还聘请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专家全程指导,并定期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红托竹荪、赤松茸等菌种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形成“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指导服务、统一收购销售”的运营机制。据预测,该项目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至30万元以上。同时,菌菇产业也带动了当地更多人就业,仅落水洞村栽种菌包当天,就有100多位村民在菇房打工,每人每天能拿到120元至150元的工资。

据介绍,杨林镇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新模式,聚焦村集体闲置房屋等闲散资源,探索出以“闲”养“鲜”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房屋,每年可为核桃村、落水洞村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可观收益。同时,鼓励核桃村、落水洞村积极探索各种珍稀食用菌种植,向村民推广全新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把“小菌菇”做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本报记者 刘晓婕

  • 新区组织开展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

  • 杨林镇把小菌菇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 “海创中国”英才行滇中新区站活动举行

  • 《昆明城市文化通识》出版发行

  • 华为智慧教育计算机教室落户昆明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