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 点 上一版   

“趣”赴春天之约

合影留念。 本报通讯员 尹文婷 摄

徒步山林。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本报记者 马逢萃

3月1日,滇中新区企事业单位140多名干部职工换上运动鞋,背起登山包,以滇中新区大板桥地铁站为起点,分作5支队伍朝黄龙箐山庄进发,举行滇中新区2025年首场踏春越野徒步活动。

不以勤为马怎抵平芜尽处

“1公里用时13分钟。照这个配速,走完16公里顶多3个多小时。”起步阶段,走在平坦的李其村水泥路上,大家三五结伴,走得颇为欢快,还不时讨论步伐、配速,显然对户外运动极为熟悉。和15岁女儿并肩前行的赵琦琦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她对滇中新区20个社区99个自然村都很熟悉,“这几年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对环保的需求明显提高,大家对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样了,不仅要富,还要美。”

随着陡坡出现,人群逐渐拉开距离,聊天的声音也小了很多。“走得动吗?需不需要帮忙背包?”有男生停下来,询问走得比较吃力的队友是否需要帮助。

“不要害怕爬坡过坎,人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翻过这座山,后面就轻松了。”山路上响起了颇为“哲学”的鼓劲声。

2024年,滇中新区直管区以约全市1.9%的面积2.4%的经济体量,实现对全市经济增速7.2%的贡献率——走在产业发展爬坡路上的新区人更懂得“什么叫爬山”。

漫漫长途,不以勤为马,怎抵平芜尽处,怎见明月春山!

立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进入山林深处,周遭的景色变得活泼起来:开满金黄色绒球花朵的银荆树姿态妩媚,土坡上雪白的杜鹃花成簇绽放。高远的蓝天和偶尔飘过的云朵,都让人心情愉悦,呼吸间尽是清新洁净的山林气息。

“这个应该是豆科植物。”

“这个叫极大杜鹃。”

有人打开植物识别软件,对着白色杜鹃花研究了一番:“极大杜鹃,我看明明像极小杜鹃……”山路上响起了笑声。

5公里处,第一个补给点已在眼前。“要喝热茶吗?”“水果吃一点。”“枣子、香蕉都很甜。”“巧克力蛋糕是我们自己做的。”与其说补给餐食为大家提供能量,不如说来自滇中新区总工会的志愿者们话语抚慰人心。

与妻子并肩同行的李文海告诉记者,他刚来新区工作时,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生物科技、生物医药、物流等都形成产业规模,也有了相当的利润产出。”

李文海说,他个人比较关注小哨片区的未来交通科学城,“分东区和西区,东区靠320国道和空港片区,已有相关企业入驻了。”他笑着说,“新区越来越好,我们也很自豪。”

攀上本次徒步路线的最高点,李文海为妻子拍下以远山、城市楼群为背景的照片留念。“这里应该就是牛栏江流域和滇池流域的分水岭。我们走过。”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最平稳的脚步是坚持

刚过12时,从大板桥地铁站出发的首批徒步者经过滇中新区李其社区、盘龙区双龙街道等地,已经到了终点——湖水依傍的黄龙箐山庄。

“如果不是这样一路走,可能很难体会滇中新区直管区‘两山夹一坝,五水绕城郭’的山水格局。”活动参与者刘珊杉告诉记者,“路线选得很精心。从大板桥走到金殿后山,从昆明的东大门走进鸣凤山,那些在规划上、文件上看到的新区地理信息变得具体了。”

“滇中新区直管区,地处牛栏江流域及滇池流域分水岭,总体形成‘两山夹一坝,五水绕城郭’的山水格局,规划区有5条主要河道,其中牛栏江流域为对龙河、花庄河、干沟河,滇池流域为宝象河、槽河。”这些曾写在纸上的文字,在徒步者心里已经具象为走过的路、听到的风、抚过的山泉与野花。

当新区人用脚步丈量山水,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正经过黄龙箐上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渝昆高铁建设项目正穿越山水的阻隔,向昆明挺进。

“随着渝昆高铁的通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完成,滇中新区的交通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对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无疑会起到加速作用。”与伙伴们一路奔跑前行的活动参与者王平涛说。

“新区之新,不仅是产业新,生活更新。我们都希望每一位在新区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王平涛深谙前行路途中的幸福密码,“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未来会越来越好。”

  • “趣”赴春天之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