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23年,嵩明县规上工业企业118户,位居昆明市第三。2024年,嵩明县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3户,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1户,跃至全省县域一级第一。嵩明工业节节走高,步伐矫健。
多方协力
构建企业培育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嵩明县紧紧围绕“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目标,启动工业企业“十百千”三年培育行动,并出台一系列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牢牢把握稳增长促发展的脉动,以目标、计划、行动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该县各职能部门协同各镇(街道)、园区围绕上年度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年内营业收入有望达到2000万元以上且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摸清规下工业企业现状,并进行动态监测,深挖升规潜力。同时,畅通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共享渠道,相互配合,及时掌握部门数据动态,梳理排查达标企业,形成升规培育的强大合力。各乡镇、园区成立入规工作专班,实行“班子成员包保到企、全员下沉摸排”机制,建立“一企一档”培育台账,对拟升规企业按月度产值、用电量等关键指标,分类制定“临规企业抓入库、近规企业抓培育、负增长企业抓纾困”攻坚方案。
“全县以‘三精准三靠前’为抓手,出台《服务实体经济十条措施》,重点关注临规型、潜力型、在建型企业,打造‘精选种、细育苗、重培优’体系。”嵩明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唐自程介绍,通过“一企一策”和“一户一图”精准培育方式,2024年该县净增规上企业53户,其中:新建投产入规企业11户。
得益于辖区各部门的全程指导和帮助,2024年年底,国能电力科技(昆明)有限公司顺利入规。“我们2023年4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建成投产。投入生产半年,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李祥说,两年不到,公司就完成了从建厂到投产,从投产到“入规”全过程,这种速度的背后,是嵩明县多部门联动及时为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将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的用心。
创新思维
加强培育服务力度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2024年,嵩明县紧抓国家“两重两新”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契机,采取一对一帮扶指导、点对点帮办代办等方式,向上争取工业领域重大装备更新技术改造、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共计1.2275亿元,惠及企业60余户。指导19户企业获得省第一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贴息、33户企业申报进入先进制造业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企业名单。搭建内部产品供应链推介平台,有效打通供需上下游“内循环”;创新推出“政府+银行+商会+企业”服务模式,在园区建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持续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帮助企业拓宽产品供销渠道,全县于2024年7月开始构建‘企业供应链’,形成上下游产品互通、流通的供应链体系。8月,制作完成第一批63家企业的宣传画册,按企业所属统计行业分类进行展示宣传,截至今年年初已有74家企业进行展示。”唐自程介绍,通过该专栏,达成了众多合作,如云南凯瑞特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为南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供应移动破碎站,昆明金水龙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为凯瑞特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供应矿山机械传送带,昆明德亿机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机床钢坯外壳,云南博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为恒大养生谷供应变压器、配电箱和调压柜……园区工业生态圈建设成效初步显现。“这既是培育小升规的主要服务,也是为企业办实事的具体表现。”唐自程说,通过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反映突出问题、实施一批惠企项目、打造一批高素质服务队伍,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嵩明县2024年新增云南省优质中小企业28户、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32户、“小灯塔”示范企业3户,企业满意度稳居前列。
嵩明县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为建设成为昆明市域副中心城市注入更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刘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