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 点 上一版   

烟火气里聚乡愁 生态美景迎客来

玉龙湾景区。 供图

桃花林里游客合影。 供图

直播旅居新生活。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悠闲的旅居生活。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3月的新区,百花盛开。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BCC美丽(龙山)数字游民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相聚于此。供图

游客在杨官庄水库垂钓。 本报记者 周凡 摄

高铁穿过嵩明坝。 本报通讯员 刘文贵 摄

本报记者 马逢萃 舒珺珩 刘晓婕 通讯员 曹婵婷

走进滇中新区,从东往南,在药灵山、嘉丽泽、大板桥街道、龙山、温泉街道等处,曾留下了徐霞客“中环海子,田泽沃美”“杨林当大道”“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实为第一”的赞叹。如今,徐霞客流连的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沪昆高铁、杭瑞高速、广昆高速等重要设施构建出连通国内外的大交通格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一幅天蓝水清山绿人和的宜居宜业宜旅美丽画卷在滇中大地徐徐展开。

千年驿道

触摸历史文脉印迹

3月的滇中新区大板桥综合农贸市场,是一卷被春风翻开的工笔画:红油油的老树香椿、刚剥出的嫩绿蚕豆米、黄澄澄的金雀花、散发着辛香气息的新韭菜……既是色彩的拼盘,也散逸着春天的味道。

挎着竹篮的彝族阿妈和拿着自拍杆的游客,斑驳的街道与扫码支付的电子声,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里不仅是滇中新区的“菜篮子”,更是昆明东大门的时空折叠处,近千年的驿道印迹,不仅传承了烟火气,也留住了浓浓乡愁。

离农贸市场百步之遥的大板桥西门楼夷爽门与横跨宝象河的石拱桥虽是近年新修的,刻在石碑上的《大板桥村记》却详尽记述着这里的光辉过往:自古即为省城赴京城的驿道必经之路,从元代起设驿、里、堡,人员往来至今不衰。

历史在大板桥综合农贸市场内外完成奇妙的折叠:汪湛海规划的“舟城”肌理上,现代冷链物流车将鲜花、菌子、水果等特色云品运往全国各地;林则徐日记中“路坦而近”的六十里驿道,化作渝昆高铁不断铺就的轨道;闻一多走过的拥挤长街旁,电子大屏幕上正播放首届“春城有礼”城市礼物设计大赛作品征集视频;穿汉服直播的姑娘举着自拍杆经过宝象河边,镜头里是飞机与夷爽门檐角同框的图景。

1382年,那位预言“五百年后云南胜江南”的堪舆家,将板桥城池设计成舟形,四门迎送八方客商。如今,正在建设中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将于2030年初步完成,届时旅客吞吐量将达到9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

2023年,滇中新区全面承接直管区社会管理职能后,把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大量用于民生事业,用“小实事”撬动“大民生”。西冲小学改扩建,空港第三幼儿园、昆一中空港学校、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依云小学投入使用,新增学位7500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空港第一人民医院加快建设。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引入亿元以上项目30个,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通过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和城市绿化美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让新老居民共享“样样好”的生活。

这里始终是昆明城的东大门,当年迎送马帮的晨钟暮鼓,已化作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时代潮声。

绿美环境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月15日8时,记者来到新宝象河(空港段)的绿道上,只见晨练人群越来越多,慢跑的、打太极的、跳广场舞的……好不热闹。

“环境越来越好,我和老伴每天早上都要来绿道锻炼,下午老伴会和朋友们来钓鱼。”每天至少来绿道“打卡”1次的姜雁是绿道的忠实“粉丝”。

绿道未建成前,附近居民散步只能选择附近马路。随着2024年1月新宝象河(空港段)沿岸绿化美化全部完成,这一情况得到极大改善。绿道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晴雨表”。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空港分局统计显示,大气质量方面,2024年,滇中新区直管区空气质量监测有效数338天,其中优级196天,良好140天,轻度污染2天,空气优良率99.4%。水环境质量方面,2024年纳入考核的4个市控断面水体优良率100%,牛栏江流域三个断面(花庄河—矣纳桥,对龙河—三十工桥,对龙河—龙家村)、滇池流域断面(新宝象河—大花桥下)达Ⅲ类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宝象河水库为Ⅲ类水质。

滇中新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河滨绿道、口袋公园建设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好去处,以该绿道为例,日均游玩人数超300人次。滇中新区正用行动绘就一幅生动的绿色发展画卷。

“候鸟”旅居

开启美好幸福生活

3月的昆明,阳光穿过云层,轻柔地洒在依云国际小区的草坪上。56岁的扬州人郭明喜带着心爱的小狗在草地上散步。“以这里为中心,方圆100公里,我都玩遍了。昆明现在是我的第二故乡。”郭明喜说。

今年65岁的天津人龚智刚是刚刚入住小区的“新人”,行李箱还摊在客厅,“昆明、大理、西双版纳、弥勒、建水,每个地方住7天,试住35天后,再决定在哪儿长居。”

龚智刚的旅居计划并非孤例。在滇中新区小哨街道依云国际小区,由一家民营公司运维的30套旅居公寓里,住着近百位来自全国的旅居者。他们像候鸟般追逐着云南的四季:冬季南下景洪避寒,夏季北上昆明避暑,春秋则游走于大理、丽江的山水间。

郭明喜告诉记者,他去年7月来到昆明,被这里的气候和环境深深吸引。“昆明的天气特别适合我,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他还特别提到,昆明交通便利也是他选择长居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昆明到扬州的机票很便宜,而且还有动车直达,我每次回家都很方便。春节回趟扬州,来回机票1000元。”

“东北现在还很冷,景洪这几天热了。在这儿,穿件薄外套就行。”长春人文亚茹和丈夫童川已在云南“候鸟式”旅居了3年,她笑着说:“社区活动丰富,我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结伴出游,很愉快。”

“扬州夏天热,冬天又太冷。”自驾环游中国后,郭明喜夫妇最终停驻云南,“我们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小区门口就是卫生院,医保卡能异地结算,很方便。”

基地负责人赵新告诉记者,由于旺季旅居基地日活量不断攀升,也带动了周边业态的发展,“来摆摊的、提供各种服务的商家也多起来。虽然我们基地包一日三餐,但是长居人口需要更丰富的消费生活。”

  • 烟火气里聚乡愁 生态美景迎客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