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在获评“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云南省环境教育基地”的昆明三峰再生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来自滇中新区各部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企业和社区居民代表30多人,观摩两位师傅熟练地操作机械,将垃圾抖散、分区堆放,再抓起已干燥的垃圾投入焚烧炉。
这场由滇中新区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主办的垃圾分类沉浸式参观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见证了垃圾从“指尖丢弃”到“能源重生”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从这么高的地方把垃圾抖散?”有人提问。
“投放进坑的垃圾需要经过3到5天的发酵,去除水分,才更容易燃烧。”昆明三峰综合部负责人何琦指向因含水量不同而显露不同颜色的堆垛解释,“含水量太高,会影响焚烧效能。”何琦介绍,“当居民把塑料瓶倒空、洗净投入可回收桶,我们的处理成本会相应下降。分类越细致、水分越少,我们的处理效率和资源转化率就越高。”
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跳动着炉温数据。“必须维持850摄氏度以上才能充分分解二噁英。”巡检员严小磊紧盯参数,他身后的厚重墙壁将汽轮发电机组与参观者隔开。“大家现在听到的嗡嗡声是发电机组运转的声音。”何琦介绍,“一期项目年发电量约1.44亿度、二期达1.6亿度。垃圾通过高效燃烧转化为电能。”这座占地百亩的工厂自2012年投用以来,每年可产生约3.04亿度的清洁电。“这些电除小部分供工厂自用外,大部分输入国家电网为城市提供可持续能源。”何琦说。5亿度电可满足一座中小城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星月澜湾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顾树春告诉记者:“过去,小区居民丢垃圾时不知道如何分类需要我们指导。现在,居民的环保意识大有提升,年轻人基本能分清。”来自昆明空港经济区第二幼儿园的教师陆芬说:“大部分孩子会简单分类,知道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的。我们教小朋友们用可回收物品做手工,培养孩子从小懂得爱惜物品。今天的参观很震撼,我会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去分享。”
近年来,滇中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形成系统性推进态势:截至目前,新区已创建3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小区和4个“2+2”示范小区。2025年将继续创建3个强制分类区和5个示范小区。未来,新区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健全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设施等,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