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喻劲猛 马逢萃 周凡 舒珺珩 刘晓婕 通讯员 朱娇 杜俐姣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近年来,滇中新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以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聚焦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为工作标准,构建起“54321”城市管理模式,着力打造“精绣先锋 精致城服”城市治理品牌,持续加快滇中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这个亭子盖得好,为我们老年人服务,不管是天晴还是天阴下雨,在院子里有个坐处。”长水街道宝河家园小区住户张琼英说。
2024年底至今年初,长水街道22个社区党组织根据群众诉求并结合实际,使用下拨的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专项经费,开展了修建凉亭、修缮路面、绿化美化、增设安全监控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近年来,滇中新区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推动市容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高位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新区领导多次率队调研直管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及城市美化绿化等工作,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绣花功夫”高质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外提“颜值”、内强“品质”,全面改善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圈,推动新区“人、产、城”融合发展。
党建引领形成良好局面。新区制定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科学划分网格,组织党员、网格员、志愿者下沉网格,深入网格开展理论宣讲、爱心帮扶、文明劝导、环境卫生整治、城市治理、反诈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党员带头、网格员和物业齐发力、居民群众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
动态跟踪推进整改办结。新区明确各部门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清单,各单位、各级网格和网格员的职责,将300多类城市网格化管理案件的处置责任进行细化。对群众身边的“小事”,从发现问题至整改办结,实现全链条、全天候动态跟踪提醒,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2024年,新区直管区网格案件结案率达100%;今年以来,网格案件结案率超过97%。
着力打造“精绣先锋 精致城服”城市治理品牌
清晨,新能源洒水车和洗扫一体车行进在滇中新区的街道,开展大面积城市路面清洗,环卫工人配合用高压水管清洗人行道上的地砖,焕然一新的路面为新的一天增添了活力。
2024年11月,滇中新区“城市大管家”项目正式启动运营,通过整合城市各项管理资源,构建高效、智能的城市管理体系——从前端的垃圾分类、道路清扫保洁,到中端的垃圾收集转运、后端的垃圾资源化焚烧处置以及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服务。
该项目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运营服务半年来,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保洁开荒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总清扫面积超过270万平方米,累计清理杂物垃圾超50吨;移栽抢救绿化乔木550余棵,完成绿化提升专项工程10余项;累计修复破损路面约2000平方米,安装291盏新路灯;4个居民小区成为垃圾分类“2+2”示范小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成本同比降低超15%。
近年来,滇中新区以“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为工作标准,构建起“54321”城市管理模式,着力打造“精绣先锋 精致城服”城市治理品牌,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54321”城市管理模式,以建强运营管理、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网格监督和党员先锋等5支队伍为根本保障,以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和网格化为着力点,以环卫精致、园林精巧、网格精细为目标导向,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提升”,加快构筑“一网统管”系统性思维,推动新区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目前,新区“城市大管家”项目管护的市政道路面积达126.1万平方米,管护的不仅是路面、街灯、城市家具等,更是市民出行的安全和舒适。
“现在开车到滇中新区,道路两旁的干净整洁让人感到很舒心。”“以前通往小区门口的路黑漆漆的,晚上回家心里真害怕,现在好了,路灯亮了,走在路上踏实多了。”“现在的街道满眼都是绿色,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就像在公园一样。”老百姓这样评价新区城市面貌的变化。
探索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本
盛夏时节,走进滇中新区,塔吊林立、路网如织,一批批保障性租赁住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农村道路通村达户,一个个口袋公园串珠成链……作为国家西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滇中新区正以“规划引领、建设提质、治理提效”为主线,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城市现代化路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滇中样本”。
“过去是项目推着城市走,现在是规划领着项目跑。”滇中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转变源于上半年高质量完成的《新区直管区城市更新实施方案》《新区直管区城镇化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已正式印发实施,并同步启动“十五五”综合交通、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等专项规划编制,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规划引领下,新区以机场为核心,构建“内畅外联”交通体系。上半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累计拨付征迁资金8.12亿元,李长、金浑、乌西3条农村公路开工建设,1号路和5号路完成前期工作,规划2号路项目形象进度完成70%,30户以上自然村通村公路硬化完成15.26公里,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
“现在流程快多了。”在新区工作的李先生按照出台的《公租房分配运营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摇号分到一套一居室。上半年,新区建成6个保租房项目4489套,在建3个项目4518套,同步出台《购房契税补贴实施细则》,发放补贴90.46万元,惠及191户家庭;完成公租房分配273套,新增绿地5.08公顷,建成4个口袋公园、2公里绿道,直管区绿地率提升至30.11%。
“我们不仅建房子,更关注生活。”城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在新区人才公寓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青年人不仅能使用附近口袋公园的体育设施,周边健身步道、景观小品也一应俱全,成为周边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新区通过山桂花、观叶白蜡等乡土树种试点种植,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占道经营少了大半,小区公共收益每月公示。”家住云翔苑的王阿姨指着公告栏说。今年以来,新区重拳整治市容:清理占道经营6195起、拆除违规广告145块,拆除新增违建2685平方米,实现违法建设“零新增”,推动物业专项整治后群众满意度提升30%。
在滇中新区大板桥地铁站,灰蓝色护栏以0.11米精准间隙守护行人安全,黛蓝色隔离带分流车流,洗手台前通勤者从容整理仪容。这些充满温度的场景,源自2024年实施的《云南滇中新区直管区城市家具设置和管理导则(试行)》——树池篦子缝隙小于等于1.5厘米,防高跟鞋卡入,长椅弧度贴合人体曲线,光源避让视线角度……这座国家级新区正以毫米级精度,编织着新型城镇化的现代肌理。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人产城深度融合,以更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新区成为西部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典范。”滇中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区总工会:打造“共建联建”新格局
在滇中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滇中新区总工会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连接职工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工会力量。
面对新形势,总工会大胆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建立区域性工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分散的企业、行业工会资源,打破属地分割壁垒,构建起“共建联建”新格局。依托这一平台,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蓬勃开展,不仅极大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更优化了区域社会治理模式。
针对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组织难的特点,总工会精准施策,创新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积极推动头部平台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目前,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册会员已突破2000人,覆盖快递、网约车等多个新兴行业,工会正日益成为他们信赖的“娘家”。
总工会依托工建联席会议制度及基层工会组织、新质生产力产改联合体,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连续七年开展劳动与技能竞赛,覆盖重点工程、服务业、物流业等领域职工超4万人次;成功举办七届“滇中杯”职业技能竞赛,含盖建筑电工、机场安检员等工种职工3000余人;开办职业技能培训暨职工夜校,无人机驾驶、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吸引近600名职工参与学习,为产业升级储备了技能人才。
目前,滇中新区总工会已拥有独立建会基层工会80余家,会员总数达1.5万余人。通过组织创新与服务升级的双轮驱动,滇中新区总工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优化了职工队伍结构,更显著提升了职工技能与幸福感,为新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社会事务管理局: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在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云南滇中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聚焦民生关切,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切实提升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该局创新推出“一培双证”融合培养模式,一次培训即可同步获取技能等级证书和上岗操作证书,覆盖电工、叉车等紧缺工种,实现培训即就业。同时,积极拥抱“直播带岗”新形式,为求职者与企业架起精准对接的云端桥梁。自去年6月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以来,已为20余名外籍人员成功办理C类工作许可证。
教育领域成果丰硕,一批新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投入使用,现有学校基础设施及校舍环境得到全面修缮提升。通过引进昆一中、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优质资源,并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帮扶机制,有力推动“家门口的幼儿园”向更优质发展。医疗基础不断夯实,大板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投用并配备二级医院标准设备,小哨社区卫生服务站顺利完成搬迁,云海天城新卫生服务站启动运营,片区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建设扎实推进,三年累计建成市级绿美乡村20个、省级绿美乡村1个。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阿底蜂蜜文化节、沙沟葡萄节、云桥火把节、“三月三”龙泉寺庙会等特色活动以及广场舞比赛蓬勃开展,营造了和谐邻里关系,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
展望未来,滇中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将继续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乡村振兴、就业及劳动保障等关键民生领域深化布局,全力推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建设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新区居民。
未来交通科学城:加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
在云南路空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可从后台屏幕查看来自空港大道与张家坡街、秧旺街两个路口智能网联汽车路测设备获取的车辆行驶相关信息,实时行驶路线、阶段行驶总量一目了然。
“当前,滇中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逐步布局,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即将开放,各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投入测试越来越多,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愈发重要。”滇中科学城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依托滇中新区未来交通研究院、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智力支持,滇中新区正加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
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近期开展的山东大学“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社会实践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围绕滇中新区智慧交通等重点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向滇中新区提出短期发力目标建议和长期布局的目标举措。此外,依托山东大学学科与人才优势,未来,研究院将聚焦未来交通科学城建设,着重解决交通产业领域的共性核心技术难题。
同时,未来交通创新研究院作为云南省智能网联交通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依托之一,将全力支撑和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及实验室将聚焦基于智能网联的交通系统运行优化与智慧出行、智能交通管控关键技术应用等方向,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同时,积极与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合作,探索“科研合作—联合攻关—示范应用—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联合科研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