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喻劲猛 马逢萃 周凡 舒珺珩 陈熙 刘晓婕 文/图
盛夏7月,骄阳似火,热浪翻涌,却挡不住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滚烫激情:上半年经济运行专题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奋力冲刺下半年。
在新区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发展乐章,建设者们迎高温、战酷暑,正以“项”前冲的姿态奋战在施工一线,奏响项目建设夏日奋进曲。
昆明航空职业学院——
10亿元打造航空专业高校
走进昆明航空职业学院,崭新的校园草木葱茏,操场上停放的两架通用航空教练机显露出学校的专业特质。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航空专业类高等院校,今年8月将迎来首批学生入学,实现“花开”云岭。
“云南曾于1922年创办过云南航空学校,为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一百年后的今天,昆明航空职业学院的建成,将为云南民航强省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昆明航空职业学院院长范德华踌躇满志地说。
作为滇中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昆明航空职业学院占地面积244.63亩,由昆明海益智源航空训练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21年10月正式开工。截至目前,该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14.9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74万平方米,绿化率达65%,成为花园式高校。
校园内建有5万平方米的综合行政楼和教学实训楼,内设涉及航空机电、电子设备维修、民航安检等19个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内,教学器具、场景布置等均是参照民航各类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无人机设备、试飞场等一应俱全。
与企业合作共建的1.1万平方米的航空职业能力综合培训基地内,有乘务培训中心和飞行培训中心,引进多台波音、空客不同机型的模拟机、模拟舱、客舱固定训练设备等,还建有一个水上训练厅。自202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为20多家航空公司先后培训飞行员、空乘人员、航空安保人员近5万人次。
“项目建设中,我们投入上亿元,采用抗震柱、减震支座等技术和高等级混凝土,确保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达到了8度,并设置消防总控室,全力守护校园安全。”昆明海益智源航空训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飞告诉记者。
近年来,滇中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及时帮助昆明航空职业学院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的生产生活用水、周边道路通行、通讯网络信号覆盖等问题,同时在配套落实、行政审批、政策落地等实际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协调,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目前,云南有15座民航机场,加上低空经济的发展,人才缺口较大。我们将立足云南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云南从民航大省走向民航强省。”范德华告诉记者,“昆明航空职业学院将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航空院校。”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外部防洪工程——
全力以赴确保任务完成
7月29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外部防洪工程葛藤沟隧洞支洞施工现场,工人驾驶铣挖机缓缓进入支洞中,开启设备后,坚硬山体岩石瞬间粉碎,工程顺利进行。
防洪工程项目涉及4个部分,总长12.37公里,分为老巴山净空区排洪沟工程、葛藤沟排洪沟工程、石乾沟排洪沟工程、杨官庄水库改建工程。采用明渠加隧洞形式,合同工期18个月,先期启动重点控制性工程1.56公里葛藤沟隧洞施工,同步实施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北区2025年防洪度汛场外临时应急排洪沟已于7月初完成,并已发挥行洪功能。雨季结束,葛藤沟隧洞将形成进口、支洞进主洞及出口4个工作面同时掘进,24小时不间断施工。支洞计划9月30日完成,2026年1月31日完成支洞至出口段掘进,2月28日完成进口至支洞段掘进,主洞贯通,5月31日前完成二衬施工,实现2026年汛期通水。
“葛藤沟隧洞进口处于机场2025年汛期滞洪区,将在汛期后具备条件再及时展开施工。4月22日启动隧洞支洞施工,现洞口防护已完成并开挖进尺20米,预计今年9月底接通至主洞位置,形成两个掌子面同步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余下的葛藤沟排洪沟明渠段、石乾沟排洪沟、杨官庄水库部分将于2025年汛期后组织实施,老巴山净空区排洪沟待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将老巴山净空区开挖至设计标高方可实施,预计动工时间为2026年3月。”
项目业主云南智港水务有限责任公司、部门、项目管理部“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标任务分解,组织参建单位全力以赴奋战一线,组织专家充分论证,优化技术方案,快速推进征地拆迁工作,通过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确保施工安全。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勤监测、快封闭、早成环”原则组织施工。加强事前、事中安全、材料质量动态管理控制,探索最优机械设备、人员组合,达到最佳工效。采取PDCA循环,细化每日施工工序作业时间,工序时间完成工作量及进度、费用偏差“前锋线”等管理手段,以“严细、务实”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确保任务目标完成。
安宁公铁联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一期)——
极限攻坚实现全线试通车
七月的骄阳下,最后一组轨排在龙门吊精准定位中嵌入道床。汽笛长鸣划破滇中晴空,安宁工业园区大宗工业物资公铁联运物流园铁路专用线(一期)如钢铁巨龙般昂首挺进,在7月1日实现全线试通车。
“这条铁路不仅连接货场,更连接国际陆港的未来。”现场项目负责人指着钢轨说。作为中国·昆明国际陆港北港物流枢纽的骨干工程,该线依托大龙山铁路既有脉络,正构建起涵盖铁路货运场站、集装箱堆场及海关监管区的现代化物流矩阵。未来将与桃花村货场形成“双核驱动”,实现“一平台三中心五功能区”的战略布局。
在列车的轰鸣声中,建设专班成员翻开施工日志:2023年12月开工,2024年4月开始土石方施工,2025年2月开始浇筑货物堆场,2025年4月开始铺轨……工期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周调度、月总结”机制下的极限攻坚。“我们采用实时监控,仅用2个月时间就高效完成铁路铺轨、设备调试、龙门吊组装等关键节点工程。”现场工作人员指着电子施工图介绍。
从蓝图到通途,速度背后是党建铸就的硬核支撑。项目自动工以来,一面面党旗便扎根于建设最前沿。“党支部将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先锋岗和责任区覆盖施工安全监督、资源协调对接等关键环节,真正让‘红色引擎’全速驱动项目攻坚克难。”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凭借“党建+项目”的澎湃动力,安宁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严要求管理,最终实现8.76公里专用线如期贯通。
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雄心。未来它将紧密对接中老铁路,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体系,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大宗货物集结中心,辐射老挝、泰国等国家,极大提升物资流通效率,加速区域贸易往来。
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
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12层海关查验大楼负一层、一层都已完成,7月27日进行第二层的混凝土浇筑。商业综合体部分,12层综合大楼正在吊装和焊接二层钢柱。”近日,记者从滇中科学城片区昆明海广兴“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施工现场了解到,总投资15亿元的工程正加紧推进。
“每天施工人数在600人左右。”昆明海广兴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物业工程部负责人慕陈华告诉记者,原本最难的西侧土石方开挖取得突破,“场平部分预计在8月底完成。”
7月7日,滇中新区领导率队对该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在施工现场了解建设进展,详细询问工程中存在的难点,并强调积极优化政府工期,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快审批与配套进度,明晰职责、协同发力,为项目高效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要求各参建方务必严守安全质量底线,科学组织施工,全力确保项目按计划高效推进。
据悉,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分别于2024年11月28日、2024年12月6日、2025年4月23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审批报建工作顺利完成。
记者从昆明海广兴公司项目部了解到,日前,该公司派出招商团队赴四川、重庆等地,并与当地最大的“果篮子”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达成合作意向。“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我们能为重庆市场提供稳定优质的东南亚货源。”该公司总经理应建军介绍,“招商团队正与各区域在昆明的代采人员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在项目建成后来采购,为鲜果加工交易中心明年开业提前储备采购客商。”
据了解,昆明海广兴公司已成立直播团队,不仅实时直播工程进展,还不断推荐昆明旅游资源,为今年10月开启的招商活动预热,并积累未来电商经验。
目前,滇中新区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全体参建单位正全力以赴,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争分夺秒推进建设速度。
临空产业园保障房——
提升园区人才生活品质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临空产业园C4—04—01地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现场一派繁忙。自2024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这座承载着提升园区人才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正拔节生长。
“项目日均投入施工力量超500人,高峰期800余人协同奋战。目前,所有住宅楼宇即将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项目建设负责人汪干介绍,按照计划,今年9月将完成全部楼宇内部砌体工程,并同步启动水电安装、消防设施铺设、通风系统构建及内部精装修等关键工序。
“项目总建筑面积近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下空间超5万平方米,在建的21栋住宅楼提供住房2500套,面积14万余平方米。”云南滇中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杨保全说,户型设计是项目核心亮点,精准聚焦园区多元化人群需求,精心规划了68平方米、59平方米及36平方米3种户型,从满足单身青年舒适独居,到适配年轻夫妻或小家庭温馨生活,实现了对园区就业人群住房需求的覆盖。
走入正在施工的住宅楼内部,每层8户的布局通过宽敞明亮的公共长廊连接,左右分设的双楼梯与两部电梯确保了通行便捷高效。部分楼层还匠心独具地预留了十余平方米的小型公共交流空间。项目不仅关注“住有所居”,更致力于打造完善的生活生态圈,内部规划配建一所幼儿园及两个商业服务区,满足入住家庭的教育与日常消费需求。另外,地下车库将全面配备新能源车辆充电桩,积极呼应绿色出行趋势。
“保障房项目紧邻空港大道,驱车十余分钟即可抵达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空港大道绿树成荫,沿途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完善,已成为园区职工下班后漫步、骑行的理想场所。”临空先进制造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建设是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的关键举措,其核心使命在于精准服务区域内广大企业和职工,通过“为企业定制化需求、为职工定制化装修”的深度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人才的后顾之忧。未来,这里不仅将为临空产业园的奋斗者们提供温暖安居之所,更将成为汇聚人才、激发活力、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的坚实后盾。
象小羽(云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产教融合探索发展新路
7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的象小羽(云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只见工人们正在智能化生产线上井然有序地作业,一支支造型别致的文创冰淇淋缓缓滑出传送带,将按订单发往全国。
“象小羽是云南省首家采用液氮式生产线的冰淇淋工厂,产品采用优质奶源,高品质原材料制作,造型多样、颜色多变,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都得到很多好评。”该公司负责人张焜说,选择将工厂建在学校,不仅是反哺学校,也是校企共建的一种新探索。
2024年,嵩明职教新城管委会了解到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联合优秀毕业生张焜团队,创立云南象漾文创有限公司筹建校内“文创冰淇淋”实训基地,便将此列为重点服务项目。管委会领导亲自挂帅,化身项目服务员、政策速递员和一线指导员,高效协调解决项目环评审批、稳定天然气供应等瓶颈问题。
在管委会和嵩明县各级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项目成功探索出混合所有制“校中厂”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新机制,促成象小羽(云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企入校”,落地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成为云南省高职院校首个集研发、生产、教学及实训于一体的冰淇淋智造中心,更是嵩明职教新城以“小支点”撬动“大变革”,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难题的创新实践。通过政府搭台、机制创新、闭环赋能三大举措,该项目实现了 “车间即教室、课程接产业、人才促升级” 的深度变革。
由校企共建的“一基地三中心”,以生产实训基地为载体,将教学工位融入生产线,智能制造、烹饪等专业学生沉浸式参与,实现“车间即教室”的真实生产。以口味研发中心、设备自动化研发中心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平台,校企共同制定《技术攻关清单》,将产业最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的真实技术,攻克了8项技术难题,并申请12项专利,实现了“研—教—产”闭环的真实科研。目前工厂已承接“东方明珠”“三星堆”“鼓浪屿”等头部文化IP项目,形成“真实项目进课堂”实战体系,实现“作业变作品、作品成商品”的百分百转化的“四真”育人场景,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职业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
该项目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预计日产能达10万支,年产值约3000万元。“以后将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各大景区品牌的文创冰淇淋代加工,另外一条是以云南高原特色为自主品牌的产品,如正在研发的咖啡、玫瑰、茶叶、梅子等口味。希望象小羽能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冰淇淋代表,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张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