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葡萄串起富民大产业

——安宁禄脿葡萄文化旅游节带来的启示

“浑水摸鱼”体验区。 通讯员 杨宗艳 摄

游客选购葡萄。 通讯员 陈思琪 摄

8月2日上午8时,琚家营葡萄交易市场的摊位已摆满晶莹剔透的葡萄,夏黑如黑珍珠般透亮,阳光玫瑰泛着翡翠光泽,维娜莎则像一串串紫水晶。“今天卖了3000多元,销量很不错!”种植户王晓飞一边帮顾客装箱,一边擦汗笑道。他的摊位上,五六个品种的葡萄被争相品尝,空气中弥漫着甜香。这是安宁禄脿第十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首日的场景,主题“葡韵禄脿,萄醉十年”的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从“果袋子”到“钱袋子”

禄脿葡萄的产业蜕变

“20年前种玉米,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靠葡萄,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2920元。”禄脿街道艾家营村委会副书记叶会云站在主会场舞台旁,指着成片的葡萄园感慨。增收背后,是禄脿葡萄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跨越。

2024年禄脿葡萄总产量3400吨,总产值3200万元,部分地块亩产值最高达25000元。而今年,大棚早熟葡萄价格达15-20元/公斤,从经济效益来看,葡萄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黄金石”。

为保障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艾家营村“两委”班子在提升农户种植水平的同时,推进技术升级——全村推广的避雨栽培、滴灌技术和100%环保果袋,让葡萄亩产值大幅增加。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建成安宁市乡村旅游示范点“艾家营葡萄园区现代特色观光农业展示园区”,形成“种+产+销+经营性服务+特色农业观光游”的现代规模农业格局,每年为村民人均额外增收1000元以上。近年来,通过每年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有效带动了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节期间单日游客大幅增长,葡萄及本地土特产单日销售额达100余万元。

持续打造节庆IP

文旅品牌“破圈”效应凸显

产业升级的密码还藏在产业链延伸中。分会场的“浑水摸鱼”体验区,孩子们的笑声与葡萄架相映成趣;垂钓大赛的选手们身旁,摆放着本地农特产品。“我们不再只卖鲜果。”叶会云介绍,2015年建成的观光农业园区,让村民通过农家乐、采摘体验每年人均多赚1000多元,“现在游客来一趟,既买葡萄又吃饭,还能带点土特产回去。”

王晓飞的摊位前,小粒无核的维娜莎葡萄最受青睐。“这是全国少有的本土优化品种,甜度高、耐储存。”他介绍道。全村21个葡萄品种,早中晚熟比例科学搭配,既延长供应期,又降低市场风险。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牌匾,则见证着科技赋能的轨迹。“我们协会每年培训农户,从剪枝到控产都有标准。”艾家营葡萄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开幕式上,本土文艺展演与广场舞大赛轮番上演,游客举着葡萄自拍的身影随处可见。叶会云说:“往年旅游节单日游客曾突破10万人次,今年预计更火爆。”节庆IP的打造,让禄脿葡萄从农产品变成文化符号。

在农特产品展销区,带着露珠的葡萄与本地特色商品同台亮相。昆明游客李女士买了3箱不同品种的葡萄:“每年夏天都来,就像赴一场甜蜜约会。”这种情感联系,正是连续十年办旅游节的深层价值。

热闹背后亦有思考。王晓飞坦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正筹划将自家露天种植区逐步替换成大棚种植,虽然成本会增加,但是病虫害少,错峰上市每公斤能多卖七八元。”对此,叶会云介绍,村里正在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品种结构,另一方面要拓展深加工领域。目前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葡萄籽提取物等高端产品。”在营销方面,村里也在尝试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他笑着说,“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的葡萄!”

不远处,晚霞为千亩葡萄园镀上金边,仿佛映照着这个“葡萄之乡”更甜美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陈熙

  • 深化产业协同 提升营运效能

  • 小葡萄串起富民大产业

  • 政策有力度 发展有速度 未来有维度

  • 新区召开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综合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

  • 新区召开集中开展警示教育持续净化政治生态部署会

  • 新区工商联举办专题培训

  • 新区领导走访慰问驻区部队官兵

  • 水豚智慧洗涤生产线在新区投产

  • 聚智赋能 驱动未来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