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熙/文
通讯员 安宣/图
螳川奔流,昼夜不息;凤山叠翠,见证沧桑。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滇中古城安宁撤县设市。三十载砥砺奋进,三十载春华秋实。从昔日困于“围墙经济”的农业县,到如今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安宁用30年的实践,在螳川大地上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破茧 从“围墙经济”到“城乡共荣”
驾车飞驰在宽阔的昆安高速上,融入昆明“半小时生活圈”对于安宁人来说已是日常。东湖的碧波、温泉的氤氲、大学城的书香,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现代轮廓。但许多“老安宁”的记忆深处,还珍藏着一幅1995年前的图景。
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围墙之内,昆明钢铁有限公司、云南化工厂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机器轰鸣,规模宏大;而围墙之外,仍延续着千年的田园牧歌,传统的农耕生活节奏缓慢。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像一道枷锁,制约着安宁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撤县设市获批,如同一把钥匙,为安宁打开了打破这道藩篱的历史之门。然而,当时的人们或许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换一块牌子、改一个称呼那么简单,它更是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革命。
挂牌的喜悦尚未散去,1995年底,安宁新的市级领导班子前往江苏省张家港市考察。“政府可以负债经营、可以向群众借贷”的创新理念,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学习张家港,建好安宁市”成为撤县设市后的首个坚定目标。也正是在那段发展热潮中,“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被正式提出。这16个字如同注入城市血脉的基因,为安宁未来30年的发展标定了精神航向。
思想的破冰,迅速催生了行动的巨变。“工业立市、生态荣市、文旅强市”的战略,让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我们能看到,城市的骨架被前所未有地拉开。过去,大家逛街办事都挤在连然街一带,如今,东湖片区、温泉片区、职教园区等一个个新的城市功能区纷纷崛起,“一核多极”的新格局让安宁舒展开来,也繁华开来。
我们更能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度”。30年,200多公里新建和改扩建的城市道路,不断拓宽着安宁的发展半径。特别是昆安高速、安楚高速的相继通车,仿佛为安宁插上了翅膀,让它彻底拥抱昆明“半小时经济圈”,从“后院”变成了“前厅”。
回首望去,1995年的撤县设市,是安宁一次果断的“成人礼”。它拆掉的,不仅是城乡之间的“有形之墙”,更是思想深处的“无形之墙”。从那时起,安宁彻底告别了农耕主导的旧貌,完成了从一座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化工业城市的精彩转身,为其后30年的辉煌,写下了最为关键的开篇。
答卷 数字背后的高质量发展
30年的接续奋斗,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综合实力的跨越:产业能级实现全方位跃升。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5年的25.5亿元,到2025年预计达到800亿元,增长超30倍;产业结构从“二产独大”(8.6∶64.0∶27.4)优化为“三产协同”(2.8∶53.2∶44.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3亿元增至48.27亿元,增长24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能级的跃升:农业从“小而散”走向“特而精”,总产值从3亿元增至37亿元;工业从“重而粗”迈向“绿而新”,规上工业企业从65户增至159户,总产值预计2025年达2000亿元;服务业从“慢起步”跑出“加速度”,增加值从7.01亿元增至334.12亿元。
城市面貌的蝶变:城市骨架拉大10倍,建成区面积达37.39平方公里;生态底色愈加浓厚,公园从2座增至128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现实;功能品质飞跃,城市文化中心、金色时代广场等地标拔地而起。
民生福祉的增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7倍,农村居民增长超16倍;每年额外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加强教育软实力;医疗卫生机构从158家增至271家,构建起紧密型医共体“安宁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8%。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30倍,工业总产值向着2000亿元大关迈进,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近7倍和超16倍——这是安宁交出的时代答卷。
从传统工业基地向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跨越,安宁的变革远不止于经济数据的跃升。
走进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崛起的速度,在云南裕能项目(一期)动工140余天投产;昆钢配套焦化项目181天动工建设到点火烘炉;云南杉杉进场247天粉磨车间点火投产;西南铜业易地搬迁项目计划建设周期由30个月缩短至20个月……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得到印证,这背后离不开安宁市凝心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兴业“热土”的真招实招。
与此同时,一场绿色革命深入肌理。安宁不仅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更全力支持绿色园区建设,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迭代和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52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64%(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达82.19%),高新区获评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云天化石化、中石油等3家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绿色工厂)。
安宁发展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发展与生态能够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必然协调并进。这片螳川大地上的实践,已然成为县域现代化进程中值得深入解读的“安宁样本”。
跨越 三个“十年”的三次跨越
安宁的30年,是一部“一程接一程接力奔跑”的奋斗史诗。
如果说1995年拆掉的是思想与空间的有形之墙,那么此后的安宁,则开启了一场持续30年的“造城”接力。当新世纪的曙光来临,这座刚刚挣脱束缚的城市,像一棵舒展开来的树,向着阳光茁壮生长。
安宁发展历经3个10年:1996—2005年“破局转型”,以“双向赋能”开启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完成职能重塑;2006—2015年“提质增效”,产业平台崛起,城市框架拉开,构建现代管理体系;2016—2025年“质效引领”,荣誉等身,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园区,三条千亿级产业链初具雏形,铸就县域现代化“安宁样本”。
走进新千年的安宁人忽然发现,熟悉的家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大”,城市的边界向着四面八方延伸。东湖畔建起了高品质住宅区和商业综合体;温泉山谷吸引了众多康养项目;大学城迎来多所高校入驻——这些曾经停留在规划图上的名字,如今都成了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老人们在宁湖新修的步道上散步时会感慨:“从前觉得城里就那么大点儿地方,现在走都走不到头了。”
这场生长的背后,是产业脉络的悄然重塑。曾经“一枝独秀”的工业格局,逐渐被“百花齐放”的产业集群取代。一个个产业生态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企业在这里找到了“邻居”,产业链形成了“闭环”。
变化同样发生在市井烟火里。当影城巨幕的首次亮起,一种全新休闲的生活方式走进安宁人的日常;家乐福的购物车里,装的不再只是生活必需品,还有了对品质生活的向往。螳川两岸的荒滩变成了花海,周末举家出游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位带着孩子散步的母亲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要去昆明才能享受都市生活,现在发现,最好的生活就在家门口。”
进入第三个10年,安宁的追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当安宁人的朋友圈被摘夺“全国文明城市”这条喜讯刷屏,许多参与创建的同志湿了眼眶——这份荣誉,丈量着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更让人自豪的是,安宁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全国各类榜单上,从综合实力百强到投资潜力百强,每一次上榜都在刷新着外界对云南县域的认知。
如今的安宁,早已不是那个困于“围墙内外”的迷茫少年。它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突围”到“升华”的蜕变。当人们驾车行驶在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现代化厂区、繁华商圈和如画公园,会发现那道曾经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墙”,早已消融在岁月里,化作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温度 从“经济提速”到“民生提质”
发展的刻度上,不仅标注着经济的增速与城市的扩张,更深深镌刻着民生的温度。安宁的30年,是一部经济腾飞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温暖叙事。
当经济发展的成果如螳川之水,润泽千家万户,安宁人感受到生活品质切切实实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7倍,农村居民增长超16倍——这不仅仅是统计报表上跃动的数字,更是菜篮子日益丰富、衣柜不断翻新、出行更加便捷的日常。它化作了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的信心,化作了老人安享晚年的从容笑颜。
这份温度,凝结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里。每年额外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加强教育软实力,如同一股活水,激发了教育事业的勃勃生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夯实基础教育到提升职业教育,安宁正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得到悉心浇灌。
这份温度,融入在“病有良医”的健康守护中。医疗卫生机构从158家增至271家,构建起的紧密型医共体“安宁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如脉络般延伸至城乡各处。居民们发现,许多过去需要奔波至昆明的大病、慢性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诊治,就医的便捷与安心,成为了健康的坚实后盾。
这份温度,还洋溢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惬意生活里。从仅有的2座公园到如今的128座,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从愿景变为现实。东湖的晨曦、宁湖的晚霞、螳川岸边的花海,成为了市民休憩漫步、涵养身心的最佳去处。城市文化中心的翰墨书香、金色时代广场的霓虹闪烁、遍布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生活圈。一位退休教师感慨道:“现在的安宁,不仅楼高了、路宽了,更重要的是,生活更有味道、更有品质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安宁用30年的实践诠释一座城市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与地标的耸立,更是让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生活的美好,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绘就了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标杆 而立之年再出发
30年螳川潮涌,而立之年凤翼正举。
站在撤县设市3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安宁已经从一个困于“围墙”的农业县,蜕变为一座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现代化城市。它用“全国工业百强县”“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为自己加冕,也为云南县域发展树立了鲜明的标杆。
然而,标杆的意义不在于驻足欣赏已有的高度,而在于为下一次跨越确立新的坐标。今天的安宁,目光已然投向更远的未来。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安宁的“千亿级产业链”持续向“高精尖新”攀升。加速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成群,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其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
置身滇中城市群加速融合、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宏大格局,安宁的“昆明西大门”和“滇中产业高地”定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更深层次融入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实现从“配套”到“枢纽”、从“承接”到“引领”的能级跃升,考验着城市的智慧与魄力。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安宁的民生答卷需要更加厚实。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营造更具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城市人文环境,是这座文明之城需要以昂扬姿态接续奋斗的崭新征程。
“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而立之年的安宁,这十六字精神依然是指引其前行的灯塔。它意味着,过去的辉煌已成序章,未来的华章正待续写。
螳川奔流,不舍昼夜;凤山叠翠,生机盎然。三十而立的安宁,正以归零的心态、冲刺的姿态、赶考的状态,整装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已然潮头立、更向潮头行的城市,必将以更大的气魄与担当,在螳川大地上谱写出现代化建设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