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 点 上一版   
下一篇

滇中新区:城市有温度 发展添活力

依云国际社区。

工友购买早餐。

本报记者 喻劲猛 马逢萃 周凡 舒珺珩 刘晓婕 文/图

10月11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为云南城市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会议强调,要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云南实际抓落实、抓转化,全面提升我省城市发展水平。

近日,滇中新区报记者走进新区,记录新区城市发展历程,总结创新实践经验,见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区智慧、新区力量。

小哨街道——

完善集市生活圈

“来旅居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去集市喝一碗羊汤锅,再买上几斤水果回来,旅居的‘仪式感’不就有了吗?”近日,来自四川的张玲热情地向来自青海的旅居客们推荐小哨街道种畜场厂部街集市。

随着越来越多旅居“候鸟”的到来,除了每周三种畜场厂部街集市以外,小哨街道还在兔耳社区开展引摊入市,消费市场进一步焕发活力。

“近年来,随着旅居客、新迁入居民增加,原有的消费市场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因此,在兔耳社区规划了30亩地,开展引摊入市,目前有近20家小吃、绿植销售点入驻,可接待超100人次同时就餐。”小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自从开了这个新集市,暑期和周末是客流高峰,来吃米线、炸洋芋的旅居客很多,因此,他打算最近再扩大经营品类。

小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根据旅居客和居民的需求,进一步丰富集市业态,引入文创、手作等特色摊位,并完善周边的停车、休息等配套设施,把小哨街道打造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旅居目的地。

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

“五个聚焦”提升城市品质

近年来,滇中新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强化问题导向,以“五个聚焦”持续推动新区城市工作,不断提升新区直管区城市品质和建设管理水平。

聚焦住房城乡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质感。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规范管理为目标、质量安全为保障,推动住建工作提质增效。今年3月,云翔苑二期78套“保交房”项目全面交付,在全市排名第一。新区直管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一期项目完成45个庭院改造,二期项目已进场施工。

聚焦交通路网建设,进一步理顺城市脉络。服务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统筹机场外围配套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渝昆高铁空港段征迁工作,加快推进新区直管区农村公路建设。

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扮靓城市形象。通过推进违建整治工作,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强化行政执法效能,确保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法治化。

聚焦绿美新城建设,进一步厚植城市底蕴。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灰空间治理,加强园林绿化管理,统筹推进新区绿化美化与功能提升。

聚焦安全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固城市屏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统筹推进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构建应急联动体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新区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

网格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

近年来,滇中新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聚焦“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巩固网格案件处置质效”持续发力,更好服务于新区直管区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工作。

2024年,新区直管区在全市率先制定《新区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今年,新区持续推进制度完善,拟定了处置责任分解细化方案、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准入制度及“三张清单”。

今年5月,按照全市网格优化要求,新区直管区划分网格233个,网格设置基本实现对村组、厂区园区、小区、商圈、重点片区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推动网格案件闭环管理,绘制新区直管区网格案件闭环管理流程图,形成“一个平台、两级监督、三员协同、四级联动”的网格管理格局。

据新区城市运营管理服务中心统计,今年1至8月,新区直管区共受理和分派网格案件11490件;监督处置结案11416件,综合结案率为99.36%;市级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9.51%。

从案件分布类型看,主要为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市政公用设施类等七类。社会公众投诉件共47件,较2024年大幅增长,反映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正逐步增强。

长水街道——

精细服务传递城市温度

近日,昆明市2026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正式启动。长水街道各社区同步打出“线上推送+线下跑腿”组合拳,把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和2026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缴费两件民生大事送到群众家门口,确保政策红利“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手机点一点,认证秒搞定。”街道社保工作人员自制图文教程发至各居民群,附上一对一联系电话,老人足不出户即可按步骤完成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针对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的老年人,工作人员在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的村小组设立临时认证点,并组建“红色跑腿队”上门协助,为部分行动不便、系统无法识别的老人完成“面对面”认证,目前已完成1300余名养老保险待领人员资格认证,力求实现全覆盖。

服务从“你问我答”向“我陪你办”转变。长水街道便民服务大厅经过改革,将7个专业窗口整合为2个综合窗口。工作人员经历了业务的“熔断重塑”,成为全能选手。面对材料不全的居民,他们不再简单说“不能办”,而是主动打电话协调指导;面对情绪激动的办事人,他们启动“陪同办”机制,现场演示操作,化解矛盾。

细节之处最动人心。等待区的母婴室、图书角的“政策书架”以及常备的爱心雨伞、急救药箱……这些看似微小的设施,共同构成了长水街道独特的服务形态,无声地传递着城市的关怀。

用“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怀揣“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的初心,长水街道正“一针一线”精心绣制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生活美丽画卷。

云瑞社区——

社区园区相互促进发展

10月21日清晨7时,云瑞社区农贸市场早已热气蒸腾。身着各色工装、刚结束夜班工作的产业工人撑着雨伞陆续走进市场,与即将奔赴早班的工友们在早餐店前擦肩而过。这份在雨中交替的忙碌,是悄然激活社区经济的蓬勃脉动。

市场入口处,包子店老板金莉从蒸笼里麻利地取出包子:“每天这个点最忙,下夜班的还没走,上早班的又来了。”

这份忙碌,源于云瑞社区与紧邻的临空产业园区之间日益紧密的共生关系。产业工人特殊的工作节奏,催生了社区独特的“交接班”人群。当“早餐经济”已迎来第一波高峰,相邻便利店、水果摊也相继开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晨间消费链。

“我们社区正经历着深刻变化。以前居民主要在机场工作,现在产业园区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选择。”云瑞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艳说,企业就近招聘节省了职工住宿成本,职工节假日值班也更加方便;而年轻一代毕业后,也更愿意回到社区,就近到园区工作。外来与本地的产业工人在此交融,让社区与园区形成了相互促进、彼此需要的发展共同体。

“园区带动了地方发展,地方的发展也回馈给园区更完善的第三产业业态。”王艳说,从餐饮、美容到网购服务,社区与园区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社区主动搭建起连接平台,通过微信群,招工与租房信息在居民与产业工人间高效流转,让这种互惠关系更加紧密。

  • 滇中新区:城市有温度 发展添活力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