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嵩明县罗帮村监委会主任丁朝贵——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耐心化解矛盾

丁朝贵(右)在工作。

人物故事

“老荞,你快来给我评评理。”“老荞,这事是不是不能这样做?”在嵩明县牛栏江镇罗帮村,但凡有纠纷的地方,就有老荞的身影。他一出现,大家就像吃了定心丸,围着他请他拿主意。村民口中的“老荞”,就是罗帮村监委会主任丁朝贵。1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化解矛盾,成了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和事佬”,更是基层治理一线的“稳压器”。

丁朝贵喜欢大家叫他“老荞”,“这是小名,我出生的那年闹饥荒,苦荞特别贵,所以叫荞贵。”丁朝贵笑着说,“大家叫你老荞,那是把你当自己人,会和你说掏心窝的话。一叫丁主任,距离就拉远,生分了,不好开展调解工作。”说到调解,丁朝贵掰着手指说农村矛盾纠纷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邻里纠纷、宅基地边界的寸土之争、婚姻矛盾、赡养分歧,看似不大,处理不好却容易积怨。因而,自从2012年开始挑起调解工作的重担后,丁朝贵养成了“日行两万步”的习惯,茶余饭后走村串户,村里的小亭子、大树下都能见到他和村民拉家常的身影,哪家有潜在矛盾、哪家有难解的心结,丁朝贵一一记在心里。就连村里的红白喜事宴席,也成了他了解村情民况的“临时办公室”,“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心情比较放松,更容易了解到实情。”

2023年,田坝村两户邻居因建房问题闹起纠纷,吵来吵去矛盾不仅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丁朝贵听说后,当即放下手中工作赶过去。他没有急着评判对错,先是向周围群众了解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原来,两家不仅是邻居还是亲戚,争执点就在于房檐的滴水问题。“雨季一来,房子中间这条缝肯定会积水,那不就淹到墙了吗?”坚持要处理缝隙问题的这户村民说出了心中担忧。丁朝贵连忙安慰他,大家既是亲戚,又是邻居,凡事好商量。就这样,丁朝贵在两家之间来回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原本剑拔弩张的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达成协议,由建新房的村民用屋檐把房屋之间的空隙遮挡,防止雨水倒灌。

在丁朝贵看来,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讲情讲理,方法还得与时俱进。今年3月,罗帮村两户邻居因建房闹起矛盾。徐某打算拆了旧房建新房,邻居康某的母亲却担心工程影响自家房屋的牢固性,因而坚决不让拆,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丁朝贵了解情况后,先是做起康某母亲的工作,对方却坚持女儿不在家,她做不了主,要拆也要等女儿回来再拆。丁朝贵敏锐地觉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远在他乡打工的康某身上,于是,他叮嘱徒弟王艳茜赶紧想办法联系康某。可康某一时之间回不来,没法参加调解,怎么办?丁朝贵大手一挥,果断地说:“打视频电话,远程调解。”于是,通过微信视频,丁朝贵在现场反复和康某解释、劝说,明确各项建房事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丁朝贵的耐心调解下,最终双方签字确认,为这起纠纷画下了句号。

家事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邻里矛盾纠纷调解中,丁朝贵始终秉持“劝和为贵”的理念,用老调解员特有的洞察力,发现和化解纠纷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使一桩桩一件件纠纷平和化解。在他那一本又一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家长里短,也写满了握手言和、纠纷化解的圆满结局。他经常跟王艳茜说:“能闹到咱们这来的,心里都憋着委屈。咱们得先沉下心,当个耐心的听众,让他们把苦水倒完,气顺了,道理才听得进去。”为此,他总结出调解三字诀“听、劝、跟”。“听”要耐心,让当事人把话说透;“劝”要贴心,顺着当事人的心情讲清法理人情;“跟”要细心,调解后常回访,防止调解反弹。靠着这三字诀,他每年调解各类纠纷近40起,成功率超过95%。村民们都说:“老荞办事,我们服!”

本报记者 刘晓婕 文/图

  •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耐心化解矛盾

  • 亲近自然 磨炼意志

  • 新区发布新版“容缺受理”服务事项清单

  • 安宁市举办商事仲裁专项活动

  • 昆明理工大学获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大赛二等奖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