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人文 上一版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提速,跟坚守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带着“心”安置、融入“情”征迁密不可分——

速度背后的温度

刘姝含(左一)到群众家中做征迁动员工作。 通讯员 左应宝 摄

刘栩铭(左四)到群众家中做征迁动员工作。 通讯员 李莎 摄

左应宝实地勘查​。 通讯员 李世琳 摄

本报记者 陈熙

2023年4月1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征迁项目正式启动。

“最近身体怎么样?在这边住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啊?”这是项目征迁地群众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此次安置征迁工作涉及5个社区8个居民小组,约1099户3488人。如何让群众安心搬出山村,扎根城区,从农民到“新市民”?按照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洪建的工作要求,“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先安置后征迁,依法保障搬迁户合法权益。” 让我们一起走进安置征迁现场指挥部,感受工作人员是如何用心用情用力做实做细做好群众工作,用真心换取群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刘姝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征迁现场指挥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跟群众打交道讲的是人情味

刘姝含的儿子已经20岁了,但是岁月在她脸上没有太多痕迹,高高扎起的马尾,背带牛仔裤,眉眼间透着一股子利索劲,说话更是快人快语。

“我去年11月底就进指挥部打前站,负责先行用地乌撒庄地块的安置征迁工作。”刘姝含在文化中心、经济办、团委及妇联都待过,工龄20余年,是做群众工作的“老把式”。乌撒庄地块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交换乘中心的2049平台区域,因海拔高度为2049米而命名。

“从4月1日启动,到完成安置征迁工作,我们只有一个月时间!”那段日子,刘姝含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乌撒庄小组有335户,这个地段在整个机场改扩建工程中征迁范围最大、任务最重、户数最多,几乎接近了安置征迁工作总体量的一半。

面对这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工作该怎么干?乌撒庄环境优美,怎么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外表风风火火的她,心思却很细腻,通过走访入户,与村民拉家常,谁家娃娃上学难,谁家老人看病不方便,都一一放在了心上。

“左口袋包谷酒,右口袋水果糖,见到娃娃掏两颗糖,见到大爹提瓶包谷酒。”这是刘姝含和小伙伴们平日里的工作状态。他们深知,跟群众打交道,讲的是人情味。

有困难找指挥部综合办,除了日常进村入户为村民讲解安置征迁政策,刘姝含和同事们在办公室时刻准备好接待有疑问的群众,协调娃娃就近入学、组织安置房看房专车,年纪大的村民身体不好需要进城就医……大小事情都全力为群众做好服务。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早上6点出门,晚上基本上11点才能到家。同事小左说:“我们刘主任开车开睡着,还被追尾,真的太累了。”

不过,在同事间流传最广的还是关于刘姝含“胆大”的桥段。机器轰鸣,给周边村民生活带来困扰,面对情绪激动的年轻小伙子,刘姝含凭借多年的工作直觉,担心小伙子有过激行为,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小伙子摁倒在沙发上,确保小伙子和同事们的安全。也许是被她的举动镇住了,经过耐心的劝解,最终小伙子愿意配合征迁工作。“当时脑子里没有多想,但决不能让小伙子伤了他自己或同事!”现在想起来,刘姝含有点后怕,但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是首位。

一个月,335户村民完成签约率90%、征迁率70%,为机场改扩建赢得宝贵的先期工程用地时间。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起早贪黑,与群众人心换人心的付出。“不管工作多辛苦,启动征迁以来,我们都是依法依规、合理合法地到每一家每一户沟通,看到村民接房时的喜悦,我觉得大家都值了,这是最令人欣慰的。”刘姝含说。

刘栩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征迁现场指挥部四组组长

村民心里有谱了自然放心签约

刘栩铭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昆明市官渡区长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另一个是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征迁现场指挥部四组组长。

“接到这个任务您是不是感觉有块硬骨头摆在面前?”当记者开门见山地问道,刘栩铭毫不犹豫地说:“肯定,因为当时要求一个月就要见成效,时间紧任务重。”

工作组成员从各单位派驻过来,有来自滇中新区各部门、平台公司、机场集团,还有长水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不熟悉,但是任务摆在眼前,“干”字当头,作为组长,刘栩铭带领12名组员以最快速度进入工作状态。

2023年2月1日发布《先行用地征收土地公告》;3月23日发布《先行用地项目征迁预通知》;4月1日正式启动乌撒庄动迁工作;8月1日发布《西冲小组征迁通告》,8月8日正式启动西冲、浑水塘小组动迁工作……自3月份至今,新区指挥部挂图作战,按日分解任务,每天下午5点,复盘总结,案无积卷、事不过夜。从接受任务到现在,270多个日日夜夜,刘栩铭带着兄弟们没有歇过一天。

10月11日,是花箐居民小组奖励性签约的最后一天。刘栩铭8点不到就来到指挥部,一边盘算着今天有意向的村民户数,一边拿起电话挨家挨户拨打,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给前来签约的群众答疑解惑。10点左右陆陆续续就有村民前来签约,临近晚上11点,刘栩铭送走了最后一户来签约的兄弟俩,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一天,总共有32户村民签了征迁协议。“我的嗓子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心里很欣慰,村民心里有谱了自然放心的签,大家都处成了朋友。”刘栩铭笑道。

为鼓励群众支持配合项目安置征迁工作,指挥部创新制定“先交房、先选房、抽房”激励机制,根据签订协议及交房时间先后,分时段优先组合抽选房,将签协议、交房时间先后顺序与选房抽房顺序挂钩,有力有效安全稳定推进安置征迁工作。

签完约,如何保障资金顺顺利利到群众手中,刘栩铭也要 “盯梢”,他介绍道:“村里有一户孤儿,姐弟俩未成年,寄养在舅舅家,我们特意请来孩子监护人进行公证,在社区为孩子建立共管账户,确保孩子在18岁以前这笔资金得到安全监管。”

谈话间,记者注意到,刘栩铭身后的墙上布满了工程进度表,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清清楚楚标注着,一面小红旗代表着一户已签约,墙面红彤彤的一片,刘栩铭和同事们付出的心血仿佛历历在目。

左应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征迁现场指挥部项目督查组组长

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

左应宝在指挥部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就是“90后”。1997年出生的他,经济学专业毕业,这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担任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安置搬迁现场指挥部项目督查组组长。

“说起年纪,我们这儿还有00后呢!”左应宝补充道。谈到自己的工作经历,他直言不讳,刚被抽调到指挥部,心生畏惧,没有群众经验,连听到安置征迁的专业术语都一头雾水,但经过近一年的磨炼,左应宝成熟了很多。

“我负责督查组的工作,需要详实地了解有多少户,每户多少人,哪一户什么情况,周围环境道路怎么样,都要实地去现场跑,在这个过程中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看到了群众实实在在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在他的脑海里,有三个工作场景令他记忆深刻,也是他工作迎难而上的动力来源。

第一个场景是乌撒庄村小组的征迁户老汪师,他经常从抖音上学习一些涉及征迁安置的法律知识,工作人员打了几次电话预约上门,他就是不同意。老汪师是一家之主,他不松口,家里人也没办法。工作组轮番做工作,老汪师还是拒不配合。情急之下,左应宝把情况向领导汇报,征迁工作组组长黄忠梁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揣了一瓶包谷酒,带着大伙就往樱桃地去找老汪师。四五月份正是樱桃上市的季节,果园里殷红的樱桃压弯了枝头,老汪师正守在地头卖樱桃。黄忠梁席地而坐,就跟老汪师聊家常,聊了好久。

这是工作组第一次与老汪师接触,过了几天,他仍然没有签约。黄忠梁又拨通了电话,这场电话聊了一个半小时,黄忠梁的手机打关机了,换左应宝的接着聊,最后老汪师终于同意签约了。左应宝也牢牢记住了老领导的话:“没有做不通工作的群众,就看你怎么做。”

第二个场景就是同一组的刘姝含为了征迁群众和组员的人身安全,扑倒情绪激动的征迁户小伙子。“我当时很震惊,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左应宝说,经过这事之后,学会了在工作中要对紧急性的情况提前预判,做好应对措施。

第三个场景是左应宝接待的一位大妈,因实地勘测后觉得自家面积有差距,来找指挥部核实。“我们前前后后去大妈家测量了三次,最终大妈认可了我们的反复核实,选择相信我们。”大妈在机场做保洁,一来二去熟络了,提着自家产的樱桃来办公室,还专程喊左应宝去她家吃饭。这件事让左应宝感受到了征迁安置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我们从实际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最终得到了认可。” 现在的左应宝,比起刚刚参加征迁工作那会,变得更加从容,工作再难也能找到突破口向前推进。

  • 速度背后的温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