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在滇中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小哨街道白汉场社区——

产业发展多渠道 振兴路上干劲足

居民在采摘草莓。 本报记者 万旭 摄

初冬时节,走进滇中新区小哨街道白汉场社区,杨官庄水库山水环绕、层峦叠嶂、景色宜人。游客在水边垂钓、露营,坝尾的云水花田草莓采摘园基地里,一垄垄健壮的草莓苗长势喜人,沁人心脾的甜香扑鼻而来。

白汉场社区下辖白汉场居民小组和杨官庄居民小组,共有486户1719人,紧邻320国道和机北高速。“以前的杨官庄是一个典型的封闭落后小山村,没有像样的产业,更没有集体经济。居民以种玉米为主,收入少,思想也封闭,很难富起来。”杨官庄居民小组长张宗启说。

为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近年来,白汉场社区依托丰富的园地资源,盘活社区资源禀赋,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眼下,正值草莓采摘的尝鲜期。“我们基地的30多亩草莓全都挂果了,按照以往的市场行情,今年一定会有不错的收入,辛苦不会白费。”看着个头饱满、色泽红润的草莓,云水花田草莓基地负责人汪翠琼喜上眉梢地说。

2019年,汪翠琼看中草莓种植经济效益高,就把自家的闲置土地平整后建设大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种植草莓。“杨官庄居民小组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草莓生长的好地方。”草莓基地种植技术员章羊稳说。在草莓采摘和养护的关键期,基地还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实现持家与增收两不误。“在基地采摘草莓,每天有100元的收入,工作时间灵活、离家近、活不累还可以照顾家里。”正在采摘草莓的居民张从秀说。

便捷的交通加上依山傍水的秀丽风光,形成了杨官庄居民小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因此被游客称为“昆明小三亚”。随着来社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居民们在家门口陆续开起了餐馆、卖起了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阿妹生态农庄老板汪炳章就是第一批在村里开餐馆的居民。“2010年,看着来村里钓鱼的游客越来越多,但吃饭不方便,我就想开一家餐馆。”汪炳章说,周末来水库钓鱼的游客很多,单是给游客送餐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因为蔬菜是自家种的,鸡也是自己养的,餐馆很受游客欢迎,一个月下来毛收入有25000元左右。说完汪炳章又忙着给“钓友”送餐去了。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目前杨官庄居民小组已有10余家餐馆、小卖部,与钓鱼相关的服务也一应俱全,居民捉蚯蚓做鱼饵,不起眼的小蚯蚓也变成了钱。“岸边还有很多闲置的老房子,很适合改造后做民宿,在方便游客的同时,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张宗启指着水库对面的红砖瓦房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白汉场社区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农旅融合正在成为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引企入村、草坪种殖也正在发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居环境的不断提升,杨官庄居民小组正在朝着环境美、产业强、居民富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行。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滇中新区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目标,通过成立昆明白杨同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出一条党组织有带动、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有增收的社区致富路。”白汉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雷说。

本报记者 万旭

  • 产业发展多渠道 振兴路上干劲足

  • 垃圾分类 你我同行

  • 长水街道抓实“党建+营商环境”双提升

  • 新区承接104项省级行政职权

  • “先锋课堂”第5期开讲

  • 新区开展食品生产环节标签标识培训

  • 省花卉示范园区企业获省级专利奖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