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多发态势对粮食安全构成危害,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对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监测方法效率低下,尤其在水稻害虫暴发时更显不足。为应对这一挑战,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提高监测效率,增强了预测的准确性。
浦东新区正逐步实现从传统监测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农业病虫害防控能力。
据了解,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农田中建立多个智能化监测站点,形成全天候害虫监控网络。目前,共设5个粮油作物、1个经济作物和3个蔬菜监测站点,配备了性诱剂、灯光诱捕、视频监控和环境气象监测系统。这些站点利用AI技术,自动化完成害虫识别、计数和数据汇总,无需人工操作。监测人员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获取设备状态、图像、数据统计和趋势分析,大幅提高了测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系统至今已处理超74万条数据,显著增强了农业害虫监测和防控能力。
AI预测模型的应用不仅能有助于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还大大降低了农药的过度使用。目前,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推广稻飞虱智能测报系统、智能眼镜、头戴设备等多种单人操作的田间测报设备,并进行相关应用试验。通过探索智能系统与测报工作场景的契合度,比较智能系统与传统人工调查结果的差异,持续对AI模型进行优化,以适应本区的测报需求,不断提升智能测报系统的识别精度和工作效率。例如,在2024年初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调查中,智能头戴设备的识别准确率达90%,比传统人工调查效率提高了3倍多。
在智能化监测点与AI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浦东新区实现了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精准监测与预测,不仅提高了防控效果和农业生产效率,还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据上海浦东新区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