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陪陪两个小孩,好好休息一下。”今年36岁的大板桥街道云桥社区居民匡绍志告诉记者,2025年新年元旦放假一天,他的计划是给家人做顿好吃的,夫妻二人和两个小孩一家四口共迎新年。
2000年,只有11岁的匡绍志跟随父母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搬迁到云桥社区,“当时是因为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搬迁到这里,我还在上小学。”匡绍志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年纪小,对新环境适应得很快,没多久就交上了新朋友,“从小就和附近社区的小孩一起玩。那时候我们社区有自己的小学,我在云桥小学上学。后来,读大板桥中学。我没有那种在异乡的感觉,觉得自己从来都是昆明人。”
和县城相比,省会城市的教育条件显然更优越。也正是由于从小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得益于滇中新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匡绍志和他的同龄人早已跨越了从农民到产业职工的身份转变。
目前,匡绍志在港玄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驾驶员,“主要负责运送维修飞机的航空器材。”匡绍志告诉记者,由于零配件要送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内场,除了正常驾驶汽车的资质,还需要再通过3次考核,“我是2018年经过公司培训,再考试获得相关资质证明,才能够上岗从事这项工作。”
“新区变化太大了。你过来的时候看到路边那块牌子没有?泰国企业也来新区了。”匡绍志提到的泰国企业正是去年11月落地滇中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的AFK集团,主要从事泰国金枕榴莲等鲜果进口批发业务。“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周边企业很多,住在附近的年轻人找个工作不是太困难。”匡绍志说。
“我上班开车15分钟就到公司。我媳妇在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空港校区一家奶茶店上班,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到。”匡绍志说,在云桥社区,像他们夫妻这样的双职工家庭还不少,“上班很近,下班很快就能到家。两个孩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五年级。”
“现在的生活挺好。希望2025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两个大人正常上班,一家四口彼此守护,过好每一天。”匡绍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