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螺丝要严丝合缝地扭入,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2月14日上午10点,云南博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里,35岁的王云宏俯身在一台2米高的配电箱前,全神贯注的组装箱体。车间二楼,标着“中国南方电网”的单元配电箱整齐排列至车间尽头,质检师胡浩东正用游标卡尺测量接线端间距……墙上醒目的生产进度表显示,出货产品已从2月10日排到5月1日。
这是嵩明杨林经开区新春开工季的寻常一景。作为云南省新兴的光储充设备生产企业,云南博创正经历“甜蜜的烦恼”:去年研发的光储充系统投入市场后,订单量迅速激增。“工人迅速到岗加班加点干,连食堂师傅都要开足火力给大伙保障伙食。”办公室主任董文丽说。
“老配电”长出“新翅膀”
去年8月23日,一场名为“乘‘新’而上‘绿’动未来”的行业论坛,让这家藏在工业园12年的企业走到聚光灯下。当董事长郑建龙在主题致辞中重点推介“光储充设备”时,现场83家新能源企业代表的手机屏幕齐刷刷亮起——这套集光伏发电、储能调峰与智能充电于一体的创新装置,已在嵩明杨林经开区完成首轮实测。
“就像给传统配电箱插上光伏翅膀。”郑建龙自豪地告诉大家。目前我国已建成150千瓦公共充电桩数量仅为充电桩总量的5%,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光储充设备作为新型充电设施,凭借其节能、灵活、高效、智能化和安全性的优势,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场转型“蓄谋已久”。2013年企业从昆明主城区搬迁至杨林镇时,就把研发经费占比从3%提升至8%,而去年投入的427万元研发资金,让企业在光伏并网、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在云南电网相对薄弱的背景下,我们建设的储能单元就像‘电力蓄水池’,不仅能解决企业用电峰谷差,每年还能为国家电网减少调峰压力。按当前光伏产业发展势头,项目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营销总监刘斌介绍说。
这场转型背后藏着惊人的生长曲线——12年间,年产值从昆明主城时的2000万元,到扎根杨林经开区后跃升至近2亿元,云南博创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尽管这个行业资金压力较大,但我们始终保持技术研发创新的活力。当年顶着市场压力将研发中心独立建制,如今每代新产品都带着技术攻坚的烙印。正是这些藏在铁柜子里的创新,让我们在光储充赛道跑出了加速度。”公司营销总监刘斌感慨地说。
职工与企业共发展
在组装车间,记者发现个有趣现象:90后的“小年轻”操作技工们拥有10年以上工龄。
这源于企业与曲靖技师学院持续开展的“订单班”合作——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校期间开始车间轮岗实训,毕业后无缝入职,实现“18岁入企、28岁获10年工龄勋章”的职业生涯加速模式。
“车间里最近还有个新鲜事!”董文丽指着公告栏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推荐6名技工师傅参评助理工程师,好些还是技校毕业的。”得益于云南省近年来推行的《云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办法》《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打破学历门槛,允许企业推荐具有一定年限实操经验、参与过重大技术改造的技术骨干参评。她告诉记者:“过去职称是文凭堆出来的,如今咱技术工人也能实现‘持证上岗’的新突破!”
“供吃供住”4个字在招工启事上格外醒目。记者走进员工生活区,厨师正把香酥的炸排骨倒入餐盒,为前来打菜的员工加餐。36岁的电气装配工王师傅一家3口住在带独立卫生间的双人间,“孩子就在园区小学读书”。更让工人们踏实的是每月25日雷打不动的发薪日,“企业最困难时贷款发工资”让这家民企在行业寒冬中保持95%的留岗率。
站在企业车间望去,一排排整齐的配电箱、光储充设备正在有条不紊进行组装,曾被戏称“晴天扬灰厂”的工业园区,正变身云南绿色能源走廊的重要节点。截至目前,天合光能等光伏新能源头部企业、链主企业相继落地嵩明,杨林经开区已成功引进落地光伏企业14家,光伏支架每年产能达95万吨,园区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光伏支架生产基地。
“我们的机遇藏在电网的‘缝隙’里。”刘斌介绍说,企业正筹备参与老挝新能万象科技独资有限公司350万千瓦电池项目,试水“一带一路”市场。谈到发展愿景,他说,“在产值方面,我们争取今年再增加20%至30%,闯出一条新赛道。”
窗外,翠柳萌新,杨林经开区春意渐浓。在这个春天,传统制造企业与绿色能源的化学反应,正释放出超越季节的热力。
本报记者 陈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