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荔薇老师为五年级学生上完45分钟数学课《植树问题》,长达32页的带有大量图表和数据比对的深度课程分析报告已经自动生成。当四年级学生黄禹婷用点阵笔在特制的作业纸上填写问题答案,笔迹已实时传输到教师端设备,客观题的对错批改也由AI助手同步完成。
在滇中新区西冲小学,一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教育变革正悄然推进。2月28日,记者来到课堂,与孩子们一同体验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与乐趣。
“这堂课,孙老师一共进行了80次提问。哪些是理解型,哪些是分析型,是否进行了追问,全部排列在这里。”数学课一结束,校长孙连选在手机上点开《AI循证听课报告》。记者看到,该报告不仅分析了教师的教学优缺点,学生的举手次数、抬头次数,甚至是大脑活跃程度等行为全部被记录和呈现,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互动的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AI循证教室是通过在教室中部署多种智能设备,如智能传感器、录播系统、智慧纸笔等,全面采集课堂中的多模态数据,例如课堂行为、语音、板书、课件图像、作业等,并利用AI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生成精准的课堂循证报告,从而为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西冲小学在今年大力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必然选择。”孙连选介绍,学校在增加智能交互大屏、电子白板、高速网络等设备基础上,为四五年级每位学生配备了人工智能点阵笔,实现精准教学及个性化教育。
记者在四年级2班语文课堂上看到,随着点阵笔在经过编码的浅灰色特殊教辅作业本上划过,书写轨迹实时上传,系统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教师可追溯每道题的思维过程。
“像客观题,系统立刻可以判别对错。我们主要花时间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上,鼓励学生多元化表达。”副校长杨鸿雁说,相比传统教辅注重答案,这套“智慧同步练”系统更注重锻炼学生的体验过程,“你看,客观题很少,主观表达题比较多。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锻炼孩子们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也通过多花时间在审阅孩子们的主观题过程中,更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据介绍,西冲小学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适应未来智能社会发展提早做好准备。
“用AI赋能教学,省市和滇中新区政府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孙连选说,从3000万元的硬件投入到AI教学助手的深度应用,技术正成为连接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