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逢萃 文/图
走进企业看活力
“4.001微米,合格!”在位于滇中新区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的云南斯铂林新材料有限公司检测室,工作人员李卫宁紧盯着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屏幕。这位质检工程师面前的样品池里,一簇银粉在酒精中悬浮,精细研磨过的银粉命运就写在分析仪的屏幕上——粒径分布必须达到微米级,才能成为导电银浆的核心原料。
实验台前,记录员陈真禹的笔尖在表格上快速移动。检测室墙上悬挂的《银粉质量标准》显示,这家企业生产的银粉细度可以达到1微米,距离国际顶尖的0.8微米仅一步之遥。企业生产线上银光流转的罐装银浆,即将发往千余公里外的珠三角元器件工厂。
导电银浆是光伏电池片制备和多种电器的核心辅材,其质量直接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等。长期以来,美国杜邦、德国贺利氏、日本住矿、日本昭荣等国际企业在全球导电银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16年起,国内企业在银浆市场的份额逐渐提升。
2021年,云南斯铂林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李祥与合伙人杨历国在滇中新区注册企业时,国外进口某型号银浆价格曾高达8000元/公斤。如今,该企业的同类型产品定价仅3000元。“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今年该行业的年产值有望达到10万亿元。新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决定着中国电子产业供应链的韧性。”李祥指着刚下线的产品说。
10万亿元的产业规模,意味着新材料的商业应用场景极其广泛。
在斯铂林新材料展示厅,记者见到了最直观的产业应用:笔记本电脑键盘下面薄薄的电路板上,银浆线路细若发丝;太阳能电池片的银色栅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汽车方向盘的夜光触控键、洗衣机的触控键发光层里,也流淌着透明导电浆料。
“新材料的轻薄化、高性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的设计与成本。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升级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在新材料行业积累了20余年工作经验的杨历国告诉记者,“我们的企业属于产业上游。只有新材料技术不断突破,你所使用的电子产品才能又轻又薄,功能还很强大。”
“像某些国产洗衣机触控键的发光层,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杨历国轻触展示样机,幽蓝背光随即亮起,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突破,却让家电企业的成本直降。“原来做成这样要用进口浆料,可昂贵了。目前,斯铂林新材料的产品已进入风华高科、东方日升等头部企业供应链,间接服务于华为、格力等终端品牌。”杨历国说。
在新能源赛道,该企业开发的PTC发热碳浆更显战略价值。“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后,可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实现5分钟快速升温。汽车电池如果处在很低的温度,效能就不能发挥。目前,我们的产品已在国产电动车上应用了。”杨历国语气中透着自豪。
在企业走廊里,记者看到多项证书悬挂在墙壁上: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当初落地新区看中的就是滇中新区管委会的产业视野。”李祥回忆,当其他园区还在纠结税收指标时,滇中新区已着手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如果在产业链上能补充生产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云南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在于价格合适的清洁能源绿电,能够极大降低成本。还有昆明的气温、湿度,对保障浆料质量都有帮助。”杨历国告诉记者,更让企业员工暖心的是滇中新区管委会的企业特派员“一对一”服务,“去年帮技术骨干解决了子女入读昆明市第一中学空港学校的难题,新区给我们的服务很实在。”
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电子浆料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其中进口替代空间达80亿元。在这个赛道上,滇中新区正悄然构建从贵金属提纯到终端应用的产业链条。
“我们最常用的手机中,有5000多个元器件要用到导电金属新材料。如果云南产导电银浆能流淌进全球50%的手机,就真正实现了从资源大省到技术强省的蜕变。”李祥的愿景,此刻正封装在一罐罐银色浆料中,等待着发往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他表示,2025年,斯铂林新材料年产值有望达到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