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逢萃 文 通讯员 潘泓 图
清晨8时,云南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重要内容之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东货运区项目施工区,33岁的项目总工程师蒋阳阳蹲在强夯机夯砸出的大坑旁,与团队小伙伴一同观察土壤,“夯击后周边土出现隆起,还得优化调整填料,换碎石料填完接着夯,夯实了才能上基础。”
2023年2月,东货运区项目正式开工。随着30吨重的巨大液压夯锤从10米高处落下,大地震动,人心振奋。“基建第一步,地基打得牢,货运站才能建得稳。”蒋阳阳说。
强夯过后,桩基上阵。这个戴着银边眼镜、工装背心沾满红土的男人,此刻关注的不是钻头穿透地表的轰鸣,而是数据面板上小数点后数字的微妙变化。“偏差超过2厘米系统就会预警,工人需要立即调整钻头姿态,否则桩基容易打偏。”蒋阳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桩基施工的200多组坐标数据。这个曾在成都、重庆、乐山等地工作了4年,建设过医院、大桥等民生工程的理工男是数字化工法的坚定信徒。
距离工地483公里的丽江市,蒋阳阳父母居住的老屋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东巴纸,“是我祖母留给我的,写着我的出生信息。她是宁蒗人,纳西族。”1992年出生、血管里流淌着纳西族血脉的少年高考时执意报考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当时觉得水利工程师能改变山河面貌。”蒋阳阳摸着安全帽上的工程LOGO笑起来,“现在才知道,改变山河面貌先得学会和溶洞谈判。”
面对28000平方米的强夯地基和79个大小溶洞,旋挖钻机每次下钻都可能遭遇未知的岩层,“为实现桩基孔位高精度定位的智能监测和桩身垂直度的实时控制,基于北斗与超宽带相结合的定位技术与双轴倾斜传感器,我们开发了智能监控系统,并利用工程模拟软件对桩身垂直度进行提前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通过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东货运区桩基工程中应用这套智能监控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蒋阳阳告诉记者,这项创新催生出意外成果,发表了企业首篇SCI论文《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智能监测技术在灌注桩施工中的应用和比较分析》,“就是把怎么用算法对付喀斯特地貌的过程,用学术语言重写了一遍。”
往溶洞里灌注混凝土时,蒋阳阳甚至拿着手电筒亲自下到溶洞里查看情况:“如果没有填满,能看见混凝土下降,那就要继续灌注。只有填满了,不再有空洞,桩基才能扎得稳。”
在国内、国际货运站建设现场,蒋阳阳对细节的执着近乎偏执。过去一年,共组织了30余次参建各方认样选样沟通会,对65项材料进行颜色及细节把控,造就了泛着金属光泽的银色建筑群;货运站正式运营后将安装工艺设备及室内金属围网,金属围网与工艺输送设备密不可分,为保证金属围网与工艺设备运行安全,他将国内货运站14条传输带逐条与金属围网的连接节点一一核对,筑牢货运安全屏障。
比起这些冷硬的参数,他更在意工地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在东货运区项目建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与工人交流。一线工人是非常辛苦的,他们提出任何诉求,我都会认真倾听,想办法协调。”蒋阳阳说,“很多人觉得工程师就该冷冰冰的,其实我们最懂‘刚柔并济’。”他指着国内货运站刚完成的金刚砂地面上,提示记者认真感受一下:“这种添加了金刚砂耐磨材料的地坪,具有耐磨、抗压、抗冲击等性能,既能为货运站的物流运输保驾护航,还能让工友在作业时不容易滑倒。”
晚风掠过工地,北斗卫星在看不见的天幕深处为总投资约650亿元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提供精准定位数据。夜色里,蒋阳阳检查完最后一组传感器,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划出一道流动的光轨,恰似他手机导航里那条从家乡丽江到滇中新区的行车路线,“我毕竟是云南人,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工程总工,能用所学知识参与我们云南的大建设,很幸福,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