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逢萃
在滇中科学城东区773亩的土地上,总投资15亿元的海广兴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正加速推进。从2024年11月20日土地摘牌到次日破土动工,从“四证联发”创新审批到高压线迁改攻坚,滇中新区以“服务先行”的担当,书写了重大项目落地的新篇章。
“四证联发”创审批新速度
“从土地摘牌到进场平整土地仅用1天,这样的效率超出预期!”昆明海广兴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征感慨,从2024年5月项目对接,8月签订投资协议,11月20日竞得土地后次日便实现开工,滇中新区首次试水的“四证联发”模式成为关键。
传统项目审批需辗转多个部门,耗时数月。新区打破常规,将立项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3个阶段整合,组建多部门服务专班提前3个月介入辅导。土地摘牌后4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2天完成土地出让金缴纳及不动产权证办理,较常规流程缩短60%。
“我们召集协调多个审批部门与业主方专项推进,一次性告知材料清单、技术标准及审批流程。”滇中科学城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新区管委会成立由滇中科学城管理局(滇中科学城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审批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项目推进工作服务专班,及时了解项目审批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审批效率。
目前项目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也于近期完成办理。
特事特办破解“卡脖子”难题
项目建设初期,横穿地块的110千伏高压线导致施工起重设备无法安装。常规电力迁改需6个月,新区组建攻坚组倒排3个月工期,创新“预设计+并联审”模式,提前协调昆明供电局启动施工图设计,技术方案会审压缩至3天,争取“特事特办”通道,增加人力、设备加速施工,相关经费由新区专项资金保障。
供水管网建设同样面临挑战。该地块原无市政管网,新区授权相关自来水公司“代建直通”,从2月6日需求对接到开工仅用30余天,1.66公里供水管网建设与场地平整同步推进。3月29日西地块实现通水,4月13日东地块临时用水接入。“新区组织15个部门现场办公,道路连通、排水设施都进行提前谋划,这样的服务让我们能心无旁骛赶工期。”徐征说。
徐征所说诸多部门,包括新区滇中科学城管理局、经济发展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城市建设管理局、政务服务局、林业和草原局、水务局、土储中心、城镇排水和污水治理工作专班及大板桥、小哨街道办事处等。昆明供电局有关负责人一行20余人,严格对照新区管委会明确的关于自来水供水、电力线迁改、土石方外运、施工爆破、道路连通、排水设施6方面工作要求,积极跟进协调解决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加快进度。
产业生态构建先行
在项目地基开挖阶段,滇中新区已同步谋划产业配套。针对企业提出的“设立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需求,滇中科学城管理局会同企业拜访昆明海关及省商务厅,1月25日上报设立请示。该场地采用“转场查验”模式,进口水果可在交易市场首次开柜,冷链完整度提升20%,预计年通关量超百万吨。
“我们要让云南成为全国水果流通的‘十字路口’。”徐征表示,项目将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银昆高速构建12小时通达全国、48小时连接东盟的冷链网络,配套现代化分级包装和深加工生产线,推动云南水果附加值提升30%。目前意向入驻商户超300家,未来将达500家,预计实现年交易量400万吨、交易额400亿元。
对交易中心的发展前景,徐征很有信心,“我们不仅要将华东、华南的成熟经验引入云南,更要以‘国产果+进口果’双轮驱动模式,全力打造‘买全国、卖全国,买东盟、卖全国’的超级交易枢纽。”
记者从滇中新区管委会获悉,从海广兴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总结的“全周期服务”“穿透式管理”等经验,将复制到其他重点项目。在滇中新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的承诺,正不断转化为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