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节水龙头每月能省出千余桶水,食堂“剩蔬菜”变身周五爆款“素干锅”,30分钟“清单会”让8名员工敢负责……在云南滇中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场把“过紧日子”写进制度、落到指尖的治理变革正悄然发生:从拧紧水龙头到压缩第三方服务,从声光控灯到一人多岗,企业的每一分钱、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在被重新计算价值,推动节约变成增效。
精算80吨水楼宇精细化管理节能降耗
滇中商务广场1号楼、3楼卫生间洗手台前,该公司下属云南滇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物业服务项目经理蒋宇给记者看安装了小“花洒”的节能水龙头,“水流细,但是洗手也够了。”
自2025年3月更换了50个节水龙头以来,整栋楼月均节水50吨到80吨。他给记者算了笔账,“80吨水是什么概念?够灌满普通家庭用的桶装水4200多桶。”
平板灯530余盏,功率约22千瓦;筒灯700余盏,功率约9千瓦;公共区域水龙头约80个;电梯5部……蒋宇细数1号楼公共区域自去年以来实行的节能减排举措:进行声光控改造,公共区域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延时5至20秒自动关闭。19时30分起,关闭整栋闲置楼层照明(含卫生间),到第二天8时重新开启公共区域电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物业人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电源,“要和人工检查结合起来,避免人还在楼里、电源被关闭的误操作。”截至目前,滇中商务广场片区楼宇通过照明系统智能化改造、节水龙头更换、电梯节假日停运等措施,实现用电量同比下降5%,节水龙头覆盖率达62.5%。
行政成本压降从细节抠出“真金白银”
“以前我们这栋楼的办公室、会议室里是有盆栽绿植的。现在相关租赁全部取消,仅保留必要盆栽,一律由员工自行打理。”滇中城投公司综合部人员王海晨告诉记者,物业有偿服务大幅压缩,“会务人员、保安、保洁等岗位合并,如12楼原需2人缩减至1人。公司第三方服务大幅缩减,仅保留必须使用的部分。”
据悉,从日常消耗的办公用品到公车使用,综合部启动细节管理,“提倡项目之间拼车出行,重复领用办公品需延迟配发,各子公司非工程类公共采购项目全集团统一谈判,压降单价,进一步节约招标费用。”
从“一人多岗”到“项目交叉”市场化转型降本增效
“公司实行市场化改革,管理以项目制为核心,动态适配人员。”滇城运营公司田潇介绍,8名业务员虽各有项目,也充分协作,让人员更灵活地服务于项目。
“项目由领导班子直接派单、跟进、复盘,项目牵头人直接统筹推进,不需要层层汇报,避免了逐级传递带来的沟通成本。”田潇以目前正在运营的儿童乐园和漕河体育运动公园项目为例,“虽然是两个项目,但根据特点、客户消费高低峰时段,购入清扫设备提高效率,用2名市场化运营人员就能完成两个项目的日常运营。”田潇说,打破项目边界,哪里需要人就去哪里,充分节约人力成本。
今年6月,滇中城投公司为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制定了专项实施方案,通过“学制度、管钱袋子、看紧公车饭桌、省水电纸张、抠工程成本”5大动作,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变成可量化实践。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和常态,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凝心聚力奔赴“好日子”。
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