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纬24°的季风掠过哀牢山脉,松茸的清香裹挟着牛肝菌的醇厚,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穹顶下交织成一场味觉的盛宴。2025年8月3日至5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昆明分会场在宝象万吨冷链港启幕,这场以“菌临滇中、味藏南华”为主题的产业嘉年华,不仅让世界野生菌王国的生态密码在冷链枢纽中破译,更以“机场+冷链+文旅”的创新模式,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国际化突围写下生动注脚。
仲夏的昆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航班起落不息。距其不过5分钟车程的宝象万吨冷链港内,一场关于山野之味的盛会刚刚落幕。为期3天的“菌临滇中、味藏南华”活动,如一曲融合了自然馈赠与时代脉搏的交响,余音绕梁,引人深思。
在宝象万吨冷链港13000平方米的展区内,这场空间重构的背后,是云南野生菌产业对地理价值的深度挖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次,分会场选址于此,实现了“旅客落地即品菌”的消费场景。
活动首日,来自四川广安的游客蒋志强一家在山珍美食长街宴前驻足:“在老家连见都没见过的松露、牛肝菌、松茸,这里能一次性尝遍。”这场汇聚20余种野生菌的饕餮盛宴,以亲民价格打破高端食材的消费壁垒,首日即售卖一空,印证了“世界菌王”从山林到餐桌的产业化想象力。而宝象万吨冷链港的50万吨级冷链车间与保税服务,正为云菌出口构建“采后2小时预冷、48小时通关”的极速通道,今年上半年云南省食用菌出口额同比增长60.8%的数据,预示着这场产业跃迁的巨大潜力。
一条冷链,半部产业变迁史。冷链港2号库内,零下25℃的冷气裹挟着松茸的冷香。“老菌商”仁学春感慨:“30年前,我们只能用盐水腌菌出口,鲜味折损大半;如今,冻品技术能让菌子锁鲜三五年!”冷链,是这场盛宴的“无名英雄”。
宝象万吨冷链港的产业价值,在分会场中得到了立体化呈现。这座总投资25亿元、占地700亩的亚洲冷链枢纽,规划建设规模超70万平方米,集储运、展示、保税、检验检疫等功能于一体。在野生菌主题集市,冰鲜展示区的松茸依然保持采摘时的挺拔姿态,冻品区的菌菇烤串通过-18℃急冻技术锁住鲜味,文创区的菌形玩偶则以3D打印技术还原真实菌盖纹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滇菌国际交易中心的预演功能。展区内,来自国内外的企业洽谈跨境合作,保税仓库的“即查即放”模式让云菌出口效率提升40%。这种“展销+物流+金融”的一体化服务,正在破解云南野生菌产业“大资源、小产业”的困局——2024年南华县野生菌交易额已突破19亿元,而宝象万吨项目的全面运营,有望让这一数字在“十五五”再创新高。
“从‘盐渍时代’到‘万吨冻鲜’,云南野生菌的出山路,已升级为出滇通途。”昆明宝象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经理殷世俊指向在建的2.8万平方米野生菌交易中心,“建成投用后,这里将成为云菌闯世界的永久码头。”
菌香渐散,冷库的轰鸣依旧。4号库的钢架上,新一批松茸即将启程。它们将沿宝象万吨的冷链专线疾驰,在零下25℃的守护中跨越山海。而冷链港穹顶之下,“永不落幕的产业平台”已拉开大幕——这里跃动的,不仅是云南高原的物产之心,更是一个内陆省份向世界张开的臂膀。
本报记者 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