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团队于2016年10月1日进入临空产业园开展工作,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土地征迁工作已完成,我们的工作是进行场地平整、修路、完成土地一级开发。”“我们动的第一锹土,是在云水路边上开一个口子,修建一条临时施工便道,之后逐步向北推进,后来成为贯穿整片土地的一条施工道路,编号是97号路。”回想起九年前滇中新区临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场景,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建管公司工程部原负责人仍历历在目。
全力推进开发建设
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对外开放合作基础,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新区从设立之初就将临空经济确立为发展重点,在机场旁开发建设临空产业园,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开发、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开发建设。
2016年5月,临空产业园一期项目启动建设,7月,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启动仪式举行,首批启动建设的项目包含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园区配套路网、空港经济区北部污水处理厂、空港智园及相关配套设施,总投资约63亿元。
“临空产业园地块属低丘缓坡,原来是一片村庄,有村民住宅、田地、苗圃等。我们依据地势地貌,以削峰填谷方式开展场地平整,并同步建设10多条园区道路,需开挖土石方约530万方,填方约760万方。施工前,我们对园区的每一寸土地进行了踏勘,规划施工路线与优先地块。同时,需要协调土地交付、施工单位进场时间及施工范围等问题。施工过程中还要同步推进电线、水管迁改等工作。大家每天都是白天在现场工作,晚上还要统计工程量进行汇报。”该负责人回忆说,当时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协调难度大,但大家闯劲、干劲十足,都想为这片热土挥洒青春与汗水,执行力强、战斗力强,抱着“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的信念,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持续高强度工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完成土地一级开发面积近5000亩。
“我们采取‘边平整场地边配合交地’的方式推进园区开发,新区也在同步推进招商项目导入,京东方、中关村电子城、国药等项目相继拿地,空港智园、智能科技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相继建设,园区成为新区筑巢引凤的主战场。经过新区上下几年的努力,原本偏远的乡村被打造成为具备招商引资能力、拥有现代化厂房与办公条件的区域,为新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负责人感慨,“那是一段个人与项目共同成长的难得经历,为我的职业生涯积累了宝贵经验。”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
临空产业园经过9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南园+北园的格局。北园已建成11个“园中园”,入驻企业达178家,现有“四上”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2024年全年完成产值54.46亿元;南园现有“四上”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2024年全年完成产值13.63亿元。
“目前,临空产业园已形成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在内的四大核心产业,代表企业有京东方、先导科技、康乐卫士、震安科技等,还引入了东鹏饮料、橡胶机电设备研发制造、易安飞科技等优质项目,昆电立电缆等项目进一步扩大投资。云南昂业集团的引入,为园区招商、运营、服务和产业培育提供了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园区从‘一张白纸’发展到企业呈数量级增加,产值、税收均不断提升,为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区临空先进制造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特别是近年来经过体制机制改革,临空产业园成立了临空制造业区管委会、北园企业服务中心,进一步缩短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能。新区工商联、工会、金融机构等不断加大助企惠企力度,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积极搭建‘银政企’沟通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企业间的对接交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生活配套方面,原来在园区想买一盒烟都买不到,但现在园区里已经有了好几个中央厨房,可以买到早点、夜宵、日用品、药品等等。园区建了人才公寓和酒店,通了公交,有了共享单车,能够基本满足人们吃住行的需求。”该负责人表示,9年来,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临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将在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补齐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持续推进,把临空产业园打造成为新区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和样板。
本报记者 喻劲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