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滇中新区的昆明旭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工厂里,一罐罐尿液正经历神奇转变。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和企业的“科技魔法”,这些极易在高温下发酵变质的“废弃物”,得以稳定地转化为治疗脑血栓、不孕症、急性胰腺炎的救命药物。
科技企业新区落子
气候与品质的双重考量
初秋时节,上午9时,身穿白大褂的检测员王帆走进实验室。她面前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着不断变化的数值——HCG6000、
HMG2300、UK150000……“孕妇尿的绒促性素含量达标了,高于6000IU/毫升。”王帆快速记录数据。在另一栋大楼的车间里,压滤机正将深黄色液体去掉水分压成灰色粗饼,经过进一步提纯成为粉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特定年龄段男性尿液中提纯的尿激酶原料药,是制备注射用尿激酶的核心物质,临床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溶栓治疗;自孕妇尿液萃取的绒促性素原料药(HCG),作为注射用绒促性素的活性成分,应用于不孕症、黄体功能不足及辅助生殖技术;由绝经女性尿液提取的尿促性素原料药(HMG),是注射用尿促性素的关键原料,主治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无排卵性不孕症;而同步分离的乌司他丁粗品(UK),经纯化后用于生产注射用乌司他丁,临床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循环衰竭的抢救。
“人体自行产生的成分,在自己使用不完的情况下被代谢排出。相比人工合成的药物,尿液提取物变成药物后,更不容易产生人体排异反应。像溶栓、胰腺炎药物甚至是救命药。”旭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技术厂长汪云龙介绍,目前瑞士医药公司用中国原料生产的绒促性素针剂,每支售价达千元。
2023年6月落户,2024年10月投产,一期投资4200万元打造的年产10.5吨尿液浓缩物生产线,正将看似废弃的尿液高效转化为珍贵药物原料。针对旭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选择在新区建立西南基地的考量,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欣说:“尿液是极不稳定的生物原料,高温下几小时内就会失活变性,发酵变质,有效成分大幅降解。新区年均气温不高、夏季凉爽,大幅降低了原料运输和暂存过程中的损耗风险。”
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地“原料”品质。经过对大量样本进行系统检测,技术团队发现:云南本地居民(特别是孕妇和特定人群)尿液中的目标有效成分(如HCG、HMG)含量,平均略高于其他区域样本。“这或许与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有关。具体机理我们还在深入研究,但这无疑为生产高纯度药物提供了更优质的源头保障。”汪云龙补充说。
从“废液”到“黄金”
产业发展需要观念更新
在旭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生产核心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氨水气味,离心机低频嗡鸣与工人们进出的脚步声交织成独特的生产奏鸣曲。墙角堆放的蓝色密封桶上,种类和地点标签记录着这些特殊原料的来源。
“清晨,收集员完成收运,冷链车抵达工厂后立即投料,原料不同的3条生产线同时开工。每天上午是工厂最忙的时候。”汪云龙介绍。
在生产车间,经多道工序,维系生命的生物活性物质被萃取析置。“去除杂质,去除水分,把原料变成粗饼,再变成纯料。”王欣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只有30余名工人,由于尿液在当地收集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一期项目远没有达产。“目前年销售额仅约9000万元,还没有到生产饱和状态。为收集更多尿液,需要克服本土困难,外聘大量收集员,能为乡村提供4000到5000个工作岗位。”她说,由于人们对于收集特定人群尿液工作存有旧观念,很多人觉得这工作不够体面,不愿意做,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这个工作“既能帮助病人,又能变废为宝,还能赚钱”的意义。
在新区辖区的小村落,一位本土村民收集员的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在山东,负责两个村落的乡村收集员月薪可达上万元。”王欣说,“我们也会让符合要求的人群在完全知情和自愿的前提下提供。新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帮我们联系了嵩明、安宁等地,把企业需求充分地告知相关人群。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企业办好。”
在新区管委会的协调下,昆明市第十七中学成为企业合作的试点之一——卫生间改造费由企业承担,校方获得节水减排、环境升级的双赢。旭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还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破局,准备投入有机肥产线,将污水处理成本转化为新产值。王欣站在工厂前,描绘着企业二期项目的蓝图:“目前还是医药原料粗加工,一旦原料有保障,我们将投建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车间与研发中心,破解‘原料出口、成品进口’的行业困局。”
据了解,全球尿液提取药物市场正从40亿美元向60亿美元扩张——这些曾极易在高温下腐败、被冲入下水道的液体,正在新区企业的“科技魔法”、独特气候与良好营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从“废弃物”到高价值产品的华丽蜕变。本报记者 马逢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