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小哨街道三十工居民小组打造银发族避暑旅居新家园——

村里来了“新居民”

晚饭后,小哨街道矣纳社区三十工居民小组的晚风带着丝丝凉意。91岁的王奶奶在女儿的搀扶下沿着村路散步,身后几位老人也在边走边聊……这个仅有68户245人的小村庄依旧保留着农耕时代的记忆,“这儿过去有一块很大的田,要30个工1天才能耕完。”本地居民石建云说。

今年夏天,拥有49家宾馆酒店、2家农家乐、10余家餐饮店的小村落,迎来了300多位银发住客。

口碑相传成就避暑胜地

三十工居民小组的蜕变,始于旅居者的口耳相传。石建云指着围在树下牌桌玩得开心的几位客人介绍:“最开始是2022年,隔壁酒店老板娘朱瑾带来第一批避暑客人。没想到老人们回去后口口相传,第二年就来了很多人。”

如今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已经形成服务旅居游客的产业链。在民宿老板娘李金秀家的三层小楼里,35个房间住满60多位旅居客人,有的一住就是3个月。“南昌夏天有三十八九摄氏度,这里连空调都不用,很凉快。”来自江西的未年华、熊晓秘、李根香平均年龄超过70岁,几人正在打牌,还在纸上认真记录分数,“来这里吃得好,玩得好。”熊晓秘说。

“都是老朋友介绍新朋友来,我们照顾得比较周到,是靠口碑的。”李金秀一家六口除了还在上学的小儿子,几乎都在民宿帮忙,夫妻俩亲自下厨为客人们准备一日三餐,“在我家住得好的客人会预订第二年的房间,2026年的房间已预订出去一部分了。”李金秀告诉记者。

来自江西南昌的陈凡经老人在这里住了近50天。“我是老朋友推荐来的。”陈凡经说,“去年,我们单位的老同事来这里避暑,回去后个个都说好。今年我也来了,果然名不虚传。”

为了接待好这些“老朋友”,李金秀费尽心思。每日正餐必是两荤两素一汤,还特意向63岁的南昌退休厨师唐小兰学习烹饪南昌菜。“老板娘很聪明,一教就会。”

“去嵩明东村散步,去杨林乡街子赶街,也包车去过大理。”把老人当自家父母一样看待,是李金秀的经营理念,“有些有事提早走的,我也给他们按天结账了,没有收满包月的钱。客人们还是很喜欢我们这里的。”

基础设施持续提升

在三十工居民小组,一个独特的银发社区正在形成。每天清晨,老人们相约散步;上午在树荫下打牌聊天,傍晚则结伴前往大学城附近走走。3家小超市和10余家餐饮店为老人们提供便利服务。

“来这里就像回到大家庭。”来自南昌的郭建红已经连续5年到此避暑,“我们老年人最看重的就是吃住行方便。这里不仅住宿便宜、吃饭方便,大家还能结伴去附近旅游。”

在茗樾酒店,三代人同框的景象令人动容:既有90多岁的奶奶和70多岁的女儿,还有带着孙辈来这里避暑的一家人。“我们上午聊天、打牌,傍晚散步到高架桥红绿灯再折返,晚上还能跳舞——上至90岁,下至10多岁都一起跳。”郭建红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旅居客人越来越多,对读书、体育锻炼的场所需求也在提升。面对这些诉求,矣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孔令喜表示:“我们将着力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外地居民对小村落的旅居需求。社区和居民小组的干部要齐上阵,尽可能把房前屋后的环境改善得更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

尽管设施尚待完善,旅居老人们对三十工的热情却不减。李金秀笑着告诉记者:“现在都是老朋友带新朋友,我们的客人越来越多。”

天色渐暗,老人们陆续回到各自民宿院子。村内49家宾馆、酒店的灯光亮起,与杨林大学城的夜灯交相辉映。“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李金秀说。

这个靠口碑相传走红的滇中新区小村庄,正成为银发族避暑旅居的新家园。

本报记者 马逢萃

  • 西冲小学举行开学典礼传承抗战精神

  • 凌翔社区举办健康讲座与亲子活动

  •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

  • 政务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新区2名工作人员获奖

  • 奔着问题去 盯着难题干

  • 新区“弥野生活”潮玩集市人气爆棚

  • 安宁“开学第一课”走进工业文化博览园

  • 村里来了“新居民”

  • 长水街道举办“缘聚长水,青春有约”联谊活动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