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南铜业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变革再立行业标杆——

从“守炉看火”到“数据把脉”蜕变

西南铜业厂区。 本报通讯员 徐国玉 摄

去年10月,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以下简称“西南铜业”)异地搬迁项目全线贯通。经过一年调试优化,这一省级重点产业升级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正式投产。

近日,记者走进西南铜业智慧控制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环绕式大屏实时跳动着各环节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可调度整条生产线。

“从守在炉前‘看火’,到靠实时数据‘把脉’。”生产运营管理中心主任李东波欣喜地指着屏幕说,“我们用19.5个月刷新行业建设纪录,更让多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

一年时间,西南铜业完成了从传统冶炼到智慧工厂的迈进。数据在屏上流转,机械臂精准作业。这座带负荷试车满一年的智能化工厂,正以扎实的“中国智造”实力,持续引领着铜冶炼行业的世界级创新。

智能转型,打造“智慧大脑”控制中心

西南铜业智能工厂建设深度融入搬迁项目整体布局,构建了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体系架构。今年9月,西南铜业“铜冶炼全流程智控一体化智能工厂”成功入选2025年度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标志着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该企业致力于打造动静融合的数字孪生工厂,实现高强度、高危害、高风险岗位无人化,生产全流程连续自动化及集中控制。在申报阶段,企业精选的19个最具代表性场景中,14个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占比达73.68%。

“过去,阳极板运输要靠人工开着叉车,一块400多公斤,一次运送十来块,来回穿梭。如今,机械手臂一小时能完成400多片剥片工作,全程自动化。”工作人员指着操控台告诉记者,这座控制中心犹如工厂的“智慧大脑”,实现了从工业3.0到4.0的迈进。李东波介绍,目前正在推进基于铜冶炼原理的AI大模型建设,该模型通过对生产数据的深度学习,将使转炉终点判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一年来,西南铜业累计受理专利总数73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实用新型专利55件,并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件。这些专利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难题,更带来了显著效益。

目前,西南铜业已建成全球顶尖的全流程铜冶炼体系,实现了从铜精矿到高纯阴极铜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这一革命性的“热态三连炉”工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

“过去我们要‘挑水喝’,现在实现了‘自来水管’式的连续生产。”李东波解释说,传统冶炼需要反复冷却、转运、加热物料,如今熔体通过管道在冶炼炉里直接流转,实现全程封闭运行且不间断生产。

绿色创新,多项指标引领行业标准

西南铜业以创新破题开路,通过系列技术突破,将高能耗转为负能耗,变资源消耗为循环利用,成功走出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之路。

在智慧控制中心,李东波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曲线,向记者展示了一项最新成果:“我们的硫酸工序能耗达到负能耗—每生产一吨硫酸,不仅不消耗能量,反而生产出相当于35公斤标煤的能量。”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企业将“吃干榨净”理念贯穿生产全流程。如何精益求精?工作人员现场算了一笔精细账:“通过优化渣选工序,将尾矿含铜从0.18%—0.19%降至0.17%—0.18%,看似微小的0.01个百分点提升,意味着每年可多回收近100吨铜,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800万元。”与此同时,构建起完善的多金属回收体系,让每一份资源都物尽其用。

这种精细化的资源管理理念同样体现在水循环系统中。全流程水资源通过分质处理、分类回用突破性实现零排放,构建起完善的循环利用系统。依托绿色低碳低成本数智化设计理念,企业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物料精准管理和生产实时监控。

西南铜业负责人表示,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低成本、数智化发展道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这座智能化工厂的成功实践,不仅标志着我国铜冶炼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为全球传统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本报记者 陈熙

  • 旧舍老屋变身网红民宿

  • 从“守炉看火”到“数据把脉”蜕变

  • 阿依家园商圈:燃旺城市烟火气

  •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 2025滇中新区科创周活动暨“临空杯”第一届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大赛启动

  • 大板桥街道农村劳动力叉车技能培训开班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