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安宁职教园区的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训室内,塔吉克斯坦留学生詹吉正专注地调试着冶金设备。在不远处的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内,缅甸留学生楼天赐正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台前反复练习线路检测。他们怀揣梦想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来,在云南的职业院校里学习先进技术,寻找改变命运的钥匙。
“学中文很难,但技术是相通的。”詹吉用流利的汉语说道,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一年前,他还在为汉语水平考试而发愁,如今已能熟练操作智能冶金设备。这正是云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云南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出海”,为共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校企合作
破解职教“出海”难题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江梅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深切感受到近年来的变化。她说:“国家‘双高计划’和职业教育改革重点任务文件明确将国际化作为重点建设任务,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培养标准、价值标准成为职业院校的新使命。”
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为云南职教出海带来新机遇,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与主要教授中文和文化的孔子学院不同,职业教育以技术为媒介。“技术就像音乐一样,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张江梅说,这种特性让职业教育更容易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认同。
尽管前景广阔,但职教“出海”仍面临挑战。“找到供给和需求的结合点,深化校企合作是关键。”张江梅说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亚钾国际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这家在老挝开发钾盐资源的中资企业,需要大量懂中文和技术的本地员工。学校为其量身定制“老挝语+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已培养223名学员。
“我们构建了‘中国模式+本地适配’双轨教学,实现‘职业技能—老挝语’双适配。”张江梅介绍,这种模式既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又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同样依托校企协同路径,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据该院汽车学院副院长郭志勇介绍:“学院与缅甸院校持续三年开展远程师资与技术培训,并与老挝院校深度合作,牵头制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中、英、老三语教材。”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热销。该校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26家企业深度合作,企业提供最新车辆和设备,开展“订单班”培养,年均向比亚迪输送约200人,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并有效为企业纾解人才难题。
创新模式
培育“澜湄工坊”品牌
与此同时,云南职业院校探索出多种创新模式。在教育部和云南省“部省共建”框架下,云南正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职教出海品牌——“澜湄工坊”。这与天津的“鲁班工坊”、四川的“熊猫工坊”等形成国家品牌矩阵,共同服务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
“职教‘出海’的核心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与矿业学院教师朱宇家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资企业“出海”需要大量本土化基层员工,这就要求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能人才。“中文+职业技能”或“非通用语种+职业技能”因此成为基本创新模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农科院合作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毕业后通过农科院的入学考试,可到白俄罗斯攻读2年本科,还可以进一步考入农科院攻读1年硕士,实现专本硕贯通。项目还开设7门俄语核心课程,由外教和中方教师共同授课。
“该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条高效、可靠的学历提升路径。”朱宇家介绍,学生可以在6年时间里从专科起点直达硕士学位,有效打通了职业教育的成长通道。
职教“出海”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人文交流的桥梁。楼天赐希望将在中国学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带回国,成为促进中缅友好与技术交流的桥梁。
覃俊杰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老挝语专业亚钾国际班的大三学生,这个专业是典型的“企业订单式培养”项目。除了学习语言,他们还接受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技能培训。作为留学生班级助理,他经常帮助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适应生活。
“和他们相处很有趣,他们教我俄语,还经常分享自己国家的特产零食。”覃俊杰说,这种跨文化交流让双方都获益匪浅。
成果显现
有力服务区域发展
云南职教“出海”的努力已经结出硕果。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刚果(金)、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及泰国等国家开展境外办学项目。学校开发并输出了69项国际化职业标准教学资源,涵盖有色冶金技术、建筑工程、电子商务等领域。这些标准已获得坦桑尼亚、柬埔寨等国认可,被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在积极“走出去”。2022年,学校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合作建立中缅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非学历和“1+1.5+0.5”模式的3年制大专学历教育,围绕中缅合作产业和在缅中资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缅甸籍学生。
该校为坦桑尼亚制定飞机维修工程技术员岗位职业标准,并获认证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依托新能源汽车专业为老挝、缅甸培训技术人员及师资近200人;作为全省唯一具备国家海事局内河与海船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累计培养培训船员1.1万余人次,国际化办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技艺传情,联通澜湄。云南职教出海通过一座座“中文工坊”、一批批职业标准、一项项合作项目,正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这条跨越山海的教育之路,不仅传递着知识与技能,更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着新的力量。
本报记者 陈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