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外高桥最新崛起的生物医药产业上海自贸壹号生命科技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已分别入驻了辉大基因、西湖生物、星奕昂等创新药领域的知名企业。2015年,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之地。原来从事律师事务所业务的上海星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团队通过司法拍卖获得这里的土地使用权,经过硬件设施全部推倒重来、谨慎调研后,最终确定其创新药产业定位。
如今,自贸壹号已入驻1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年税收收入约1亿元,企业员工超过1500人。
民企开发产业园区
专业服务打头阵
相比张江30多年创新药产业生态积淀,外高桥在产业氛围、人才集聚以及产业知名度方面起步较晚。星北集团于是从生物医药领域初创企业的孵化开始做起,投入6000万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无论是电力、管道、污水处理等硬件设施,还是资金、人才、服务平台,星北集团利用专业团队为初创企业解决难题。随着人气日益旺盛,自贸壹号先后引进辉大基因、西湖生物等前沿领域知名企业。
据介绍,自贸壹号在项目初期阶段曾通过中介来引进项目。随着园区不断发展,通过积极拓展与多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如孵化器、学术机构以及某些重要的基金公司等,尤其是与某些策略性合作伙伴的协同,为园区带来了大量优质项目。
星北集团的优势在于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为入驻企业客户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星北集团CEO吴海侠提到,星奕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时,原先实验室风管需要移位,星北集团自掏腰包花费十几万元帮企业解决了问题。在生物医药领域,类似电力配置、蒸汽供应,生物医药企业个性化需求偏多,尤其是电力增容,一般进入临床小试生产的企业都会有需求,星北集团凭借自身协调资源的能力尽力让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重资产投入
更注重入驻企业长期稳定
除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服务之外,存量土地更新也会面临土地容积率等制度天花板,这也是浦东新区在引领区制度创新改革、制造业落地攻坚行动中重点突破的难点。
记者了解到,自贸壹号一期开发建设是按照容积率2.0、高度24米的标准建设。在三期开始建设时,上海市发布《关于上海市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2020版)》指出,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低于2.0,建筑高度可突破24米,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不低于3.0,建筑高度可达到50米。这对星北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容积率到3.0之后,三期园区开发的平均土地利用率可提升30%以上。存量开发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盈利,原来固定土地空间上能够承载更多企业,增加土地的亩产效益。
星北集团既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服务,也在政府与入驻企业之间充当纽带作用。在建立起自贸壹号标杆示范后,星北集团也取得了外高桥管委会的信任,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环评、安全等各部门紧密协作,为入驻企业解决后顾之忧,最终转化为浦东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
据浦东新区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