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燕
“经过几个月的改造,不仅小区外墙焕然一新,还新修了休闲亭,道路变得干净平整,电动车也有了新的停放棚。”安宁市金方街道罗白小区居民周敏细数小区改造带来的新变化,言语之中满是幸福感。
近年来,安宁市始终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过程,先后实施连然街道、金方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面积共计155.03万平方米,涉及老旧小区58个、737栋,惠及居民23547户,让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不久前,安宁市获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秀典型县(市、区),获得云南省级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奖补。
党建引领
改造过程汇聚民意民智
“小区需要增加停车位”“楼道要安装新路灯”“要解决屋顶漏水问题”“希望可以进行排污管改造”……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安宁市将“民情民意”放在第一位,实现改造项目群众提议、群众参与、群众受益。
安宁市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将党建“基因”融入基层治理最小单元,构建“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楼栋长”作用,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在改造之前采取现场调研、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全面调查摸排,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改造的重点。
安宁市坚持“问计于民”,让群众的“金点子”成为小区改造的“金钥匙”,坚持“一区一案”“一楼一策”,提前制定“菜单式”改造方案,由居民“点菜式”选择改造方案,确保改造方案真正反映民意、贴近民心,赢得群众满意。
“以前女儿劝我搬走,现在我舍不得走了。”在晓棠社区新东区居住了20多年的刘朝秀感慨,小区改造之后,居民经常反映的烦心事全部得到解决。错落有致的绿荫、消失不见的线缆、干净宽敞的路面、粉刷一新的楼道……在小区里转一圈,随处可见喜人变化。
“面子新”“里子实”
6万多名群众受益
走进罗白小区,宽敞平坦的沥青路贯穿整个小区,绿化带里草木青葱,车辆有序停放在楼前停车位……“从小区始建至今,我已经在这里住20多年了,改造后更好住了。”周敏说。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础类要应改尽改,完善类、提升类要因地制宜、按需改造。”安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罗白小区有10栋居民楼、430户居民,改造工程涉及路面改造、楼梯间粉刷、新增健身器材、雨污排水系统改造、停车位规整、绿化整治等方面,“面子”“里子”一起改,让群众生活“安居”更“乐居”。
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安宁市实行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对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严重、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实施建筑立面改造、建筑使用功能修复、基础设施提升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工程。解决雨污水分流问题、整理杂乱线路、美化楼体内墙、修复破损道路、改善绿地绿化、点亮小区路灯,让曾经“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基本形成了设施功能完善、环境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安宁市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惠民又暖心的幸福工程,让6万多名群众受益。
长效治理
出门就看好风景
“以前走出家门,找不到一个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现在小区新建了休闲亭,可以约着朋友一起打打牌、坐着看看书了。”朝阳后山小区居民张培华说。
安宁市按照“位置相邻、邻里相望、文化相连、生活相关”原则,以连然片区为试点启动老旧小区连片改造,打破空间分割,组团连片提升小区品质。通过拆临拆违、拆墙透绿等措施实现还地于民,将边角地改造成口袋公园,让居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就看好风景。
养老机构、托育机构、老年食堂……近年来,安宁市持续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宜居“15分钟生活圈”,打造社区老年爱心食堂、儿童活动角、老年公寓、爱心服务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基本服务全覆盖、个性服务有特色”,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老旧小区改得好,更要管得好。为打通小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一次改造,长期保持”,安宁市按照“政府引导扶持、统筹分类推进、发动业主参与、逐步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的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形成“市级、街道(社区)、物业公司、业主”4级物业管理协调体系,由安宁居佳城市服务公司负责30个老旧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后期规范管理有效衔接,做深做实老旧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