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近日,位于贵安新区的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完成了贵州全省4.9万公里输电线路实现自主巡检全覆盖,以省级集约模式开启了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智能巡检的新篇章。
历经62天,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智能作业中心累计飞行3.5万多架次,覆盖贵州省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4.9万公里,全面排查贵州省11.75万基电力杆塔健康状况。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成为全国首家在全省范围内实现输电线路无人机远程自主巡检的单位。
一直以来,输电线路与贵州茂密丛林的“交织”,给巡检工作带来挑战。输电线路担负电能分配以及输送之重任,如何快速高效获取输电线路的状态,对于确保输电线路安全稳定日趋重要。
“传统巡检费时费力,成本高、质量不齐、效率不高。”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智能作业中心总经理虢韬介绍,以一条5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巡检为例,传统巡检至少需要司机、专业飞手、作业监护人等3人。根据线路的轨迹,靠人工现场操控无人机对线路进行巡检,随后还需整理大量图片,进行缺陷查找、标注隐患、情况说明,从作业任务下达到结束,至少需要9天——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安全生产所需。
为深入推动输变配智能运维水平与能力提升,贵州电网公司总体从“运维智能策划、运行智能巡检、数据智能分析、作业智能操作、安全智能管控,风险智慧防控”6个方面开展规划,成立了智能作业中心,全面推动输电线路巡检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智能作业中心经过多次调研与实践,结合贵州电网输电线路多分布于山区的特点,综合考虑“机巢”信号范围、无人机续航能力后,明确了“固定机巢+移动机巢”技术路线,“保安+司机”的管理方式开展智能巡检作业。
“通过固定+移动机巢模式,我们3个月可以完成4.9万公里输电线路巡检,这在传统作业方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智能作业管理专责赵昌友介绍,相对于传统人工巡视,巡视效率提升了150%。输电线路远程自主巡检全覆盖的实现,支撑了少人化、智能化的输电运维模式,并在防汛、防山火、地质灾害等关键期间发挥重大预警预报作用。自今年入汛以来,贵州多地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天气,贵州电网公司充分应用6134套在线监测终端,24小时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对风险隐患较高的线路,在大雨间隙及时开展无人机远程自主巡检作业,充分解放基层一线人员,集中更多人员力量参与防汛抢修。
贵州全省输电线路自主巡检全覆盖,是南方电网公司加快电网数字化转型、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自今年4月以来,贵州电网公司分阶段、分区域,安排30个机组(90架多旋翼无人机),有序完成全省11.75万基杆塔的巡视。与去年同期相比,巡视效率提升4.23倍。全省共采集169.85万张图片,发现缺陷3.23万处,与去年同期相比缺陷检出率提升166%。
据介绍,在不断突破与实践中,贵州电网公司深度应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了“群蚁算法功能”的网格点自动规划及“依靠GPS+北斗RTK定位技术”的自动驾驶两大核心技术。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每年可创造效益3915万元。
据贵安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