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三亚 万旭
走进企业看活力
近日,位于滇中新区的国药集团昆明血液制品有限公司把“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血液制品智慧工厂“搬”进第8届南博会,记者在现场沉浸式体验了全自动体检,通过读取身份信息、人脸识别后,自助完成体重、体温、脉搏、血压等项目检查;还通过数字化生产模型,近距离了解昆明血制“PCC”产品从投浆至包装的全生产流程。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新研发上市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和第四代10%层析静丙等也同时亮相南博会。
昆明血制入选工信部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作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血液制品专业公司,天坛生物在16个省、自治区拥有102家单采血浆站,并建设成都永安、云南滇中、兰州项目三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打造数字化工厂。
近年来,云南省与国药集团先后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天坛生物所属重点企业国药集团上海血液制品有限公司整体搬迁至滇中新区,建设昆明血制智慧工厂及配套单采血浆站项目。该项目占地160余亩,总投资16.55亿元(不含云南省配套单采血浆站),设计投浆量约1200吨/年。2019年9月,昆明血制智慧工厂及配套单采血浆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历时3年建成云南首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血液制品智慧工厂。
2022年10月,我省第一瓶由昆明血制智慧工厂试生产的血液制品——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成功面世,填补了我省血液制品生产的空白。昆明血制智慧工厂一次投浆试生产即取得成功,并按照预定计划圆满完成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的验证生产和质量检定。2023年,昆明血制以高智能化数字化科技水平、行业产业发展强引领带动作用入选工信部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明显,落地云南有利于天坛生物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我们考察过血液制品缺口较大的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孟加拉国为例,人口基数大约1.7亿,但血液制品领域几乎是空白,部分血友病患者依靠互助献血来维持治疗。”天坛生物研发中心总经理余鼎介绍,自主生产血液制品不仅能改善我国长期依赖大量进口血液制品的现状,还能依托云南着力构建的国际大通道,出口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帮助有需求的患者,“昆明全年的气温不高,较为稳定,有利于血液制品的关键技术“低温乙醇法”降低能耗,助力企业推进绿色生产。”
国产血液制品给特殊患者带来利好
血液制品的用途非常广泛,一般分为三大类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类、人免疫球蛋白类和人凝血因子类。我国血液制品产量受血浆规模限制,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60%以上人血白蛋白类产品依赖进口,极大增加了特殊患者的负担。“作为原料的健康人血浆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关系国家医药卫生安全的重要物资,也是稀缺的健康产品。”余鼎介绍,近年来,天坛生物作为专注于血液制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围绕罕见病、免疫缺陷、重症感染等领域形成多品种研发管线,重点布局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血源性凝血因子、重组凝血因子、微蛋白制剂等新产品。
2023年9月5日获批上市的天坛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是国内血制企业首个重组凝血因子产品,主要适用于成人及青少年(≥12岁)血友病A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天坛生物为我国血友病A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更普惠的价格,有效打破了国际医药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引领国内血制企业研发创新之路。
2023年9月21日,天坛生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国内首个第四代10%层析静丙获批上市——新一代产品具有生产效率更高、产品纯度高的优势,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国内患者对高品质静丙的需求,弥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缩短了与国际血制巨头企业之间的差距,标志着我国静丙产业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余鼎介绍,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占55%,血浆中水占92%至93%,剩下7%至8%的是蛋白质,血液制品就从蛋白质中分离提纯制成。“各血制品企业下功夫的这7%至8%部分,有150多种蛋白及因子。目前,国外大型企业能够分离出20多种产品。我国的血浆提纯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相比国际大型企业存在差距,一般企业只能分离3至4种,头部企业能够分离8至10种,而天坛生物则能分离15个品种、74个品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