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标准化创新发展若干规定》实施一周年。近年来,浦东新区以标准化立法为契机,探索制度创新,不断扩大开放,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标准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浦东新区推动法规创设的企业联合标准制度落地实施,组建6家标准创新联合体,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等领域发布8个企业联合标准,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链接合作创新网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焦科创集群优势,培育新型标准组织。近3年来,浦东新区共挂牌7个新型标准化组织,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强化标准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自贸区、引领区、“五个中心”核心区建设。
开展国际交流,让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开
浦东新区支持各类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近两年,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牵头制修订国际标准19项,在国际舞台贡献中国智慧。
支持外资企业参与国内标准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修订。2023年,浦东20家外商投资企业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34项,促进标准的开放与融合,推动技术进步与行业发展,支持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共享最新技术与信息,引领中国技术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拓展海外市场。
将“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到实处
浦东新区积极推动“15分钟服务圈”资源配置、12345市民热线等一批国家级、市级标准化试点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助力现代城市建设,把家门口服务做得更优。发布重度残疾人养护、爱心妈咪小屋建设和管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可信环境技术规范等40余项区级标准,有效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效能,打造高品质生活。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继续深化标准化创新发展立法的改革效应,推动标准领域开拓创新,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据浦东发布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