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逢萃 通讯员 黄宁/文 潘泓 蒋阳阳/摄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侧,由3栋大型单体和其他附属建筑组合成的银灰色建筑群拔地而起。作为云南民航“强基拓线”工程建设劳动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东货运区项目历经两年建设,现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计划于2025年6月竣工验收。
站在项目指挥部的二楼平台,承建方云南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蒋阳阳指向320国道方向,“这里将实现公路—航空的无缝衔接,载满货物的货车将经由引桥进入东货运区,经过国内、国际货运站后,货物将被转运到停机坪上,再发往国内各机场和南亚东南亚城市。”
由国内货运站、国际货运站、特运库、熏蒸室、卡口、维修车间、货运综合管理用房等建筑共同组成的东货运区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设计年货邮吞吐量为国际货物18.75万吨、国内货物20.75万吨。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安装、装饰、室内外管网及道路施工等建设内容,正在开展货运安检及工艺设备安装、工程收尾及联调联试工作,“计划于2025年4月完成消防验收,6月完成竣工验收。”蒋阳阳说。
如果不是项目技术人员介绍,很难想象,单跨跨度为32米的东货运区项目的桩基就牢牢扎根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溶洞群里——溶洞以垂直发育为主,直径从1米到14米不等,深度一般为3至8米,多充填红黏土。“为弄清溶洞‘盲盒’分布,在建设单位组织下,各参建单位群策群力,积极研究,引入了智能信息监控技术。”蒋阳阳说。
面对溶洞难题,经各参建单位积极研究,多方位对比分析,采用了岩溶区微动探测技术,运用阵列微动探测技术采集原始数据,分析地下构造形态和岩土层物理性质,推断地质特征,生成溶洞数字化模型;安装在旋挖钻机上的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实时回传数据,实时了解钻头速度及位置,加强定位稳定性,实现钻机厘米级定位精度。“就像给大地做增强CT,每个溶洞的形态、走向都清晰可见。”蒋阳阳告诉记者,枢纽建设指挥部专门邀请了昆明市专家库储备的专家与项目部共同论证解决方案,历时1个月。
最终,探索出高原机场隐伏性岩溶地质下的岩溶处理施工技术、高原机场黏性、碎石土回填地基强夯处理施工技术,联合勘察单位编制形成超前钻、微动探测实施方案,采取深层孔内强夯、钻孔回灌C20混凝土、独基+桩基复合基础3种不同的施工工艺,解决了在溶洞上夯实地基的施工技术难题,并利用智慧平台实时监测施工质量,优化注浆和桩基参数,确保注浆密实度和桩基承载力符合标准。
“处理最大的溶洞,整整花了3天,单个溶洞处理需注入98立方米混凝土,相当于填满10辆水泥罐车。”蒋阳阳介绍,为解决溶洞难题,“我们还给每台旋挖钻孔桩机都装了北斗定位设备,地基打桩如果偏移超过2厘米系统就会预警,我们就调整钻头钻速减少溶洞区域桩孔塌孔,实现一次成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采用的各项施工技术措施缩短工期60天。”正是得益于枢纽建设指挥部全面推行BIM数字建造管理下形成的BIM高精度模型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创新融合,在施工前便成功预见并规避了4682处潜在碰撞点。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东货运区项目从基础开挖到主体结构搭建,再到管线布局与装饰装修,每一步施工流程都紧密依托于数字建造技术的精确引领,实现了施工精度与效率的双提升。
“项目立项省级示范工程2项,分别是云南省科技示范工程和云南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受理发明专利3项,形成论文4篇,发表论文2篇,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和SCI论文期刊1篇,还连获两项国家级BIM一等奖。”蒋阳阳说。
阳光下,9.9万平方米的银色建筑群泛着金属光泽,犹如一架蓄势待发的巨型货机。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东货运区项目用数字技术克服了喀斯特地貌的重重障碍,创造出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