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 物 上一版   
下一篇

“三代”机场安检员的坚守与担当——

守好云端安全“第一关”

龚小林、陆耀、朱静(左起)。

朱静(左一)在指导同事办公。

本报记者 马逢萃/文 通讯员 潘泓/图

凌晨5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T1航站楼安检区灯火通明,70后陆耀站在验证台前,仔细查看旅客证件;80后朱静在行李安检区监控屏幕前快速判断X光机透视图片;90后龚小林手持探测仪,弯腰检查旅客随身物品……三位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虽然相隔仅仅数百米,却用不同方式守护着同一道安全防线。

“那张假身份证摸上去很可疑。”昆明机场行李检查一大队副大队长陆耀讲起1996年刚入职时的经历,细节依旧清晰:“摸着比标准证件厚可能也就是0.2毫米,颜色也有些发灰。”当时没有智能识别系统,陆耀每天细心对比证件厚度、颜色、手感及防伪标识等细微差异,逐渐练就“触觅识别”的绝活。

2022年,已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的陆耀带领团队研发的锂电池审批系统正式上线,很快在全国各大机场推广,“以前,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到安检通道审批,平均用时10到20分钟。现在,线上审批时间平均2分钟,最快审批时间可以在24秒内完成。”她点开手机屏幕上的工作群,当日已有287件锂电池完成线上审批。由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研发的“行李框上粘贴金属数字标识”,通过X光机快速识别行李对应框号,提高了旅客行李查找效率,“花小钱办大事,安装智能识别系统得多花几百万元。”陆耀说。

“D岛X光机报警,请开包岗支援!”对讲机里的声音让正在行检室里的朱静瞬间绷紧神经。2009年入职的她曾在多个岗位工作,如今作为行李检查二大队副大队长管理60余人团队,每天需处理数万件托运行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5时至7时是安检高峰时段,单小时过检行李峰值达5000件。“很多旅客乘最早航班赶往目的地,需提前安检,早上人流量最大。10时30分,也有一个小高峰。”

朱静告诉记者,安检工作要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飞机跑道前到岗,在深夜最后一位旅客登机并确定航班飞走后才能下班。“乘客高峰期要协调好人员,既要提高乘客过检效率,又不能让违禁品上飞机。对识别X光机图片的工作人员来说,通常9秒就能对图片作出判断。”朱静说。

“请转身,抬手。”2016年入职的龚小林手持金属探测器,动作干净利落。由于工作出色,她已是旅客安检岗位的正式职工和业务骨干。“最记得刚上岗时,有一个乘客问我,你那个手套摸过别人又来摸我,不脏吗?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后来呢?”记者问,“每检查一人手套都用酒精消毒的。当时还是带我的师父替我解围,为这位客人更换了新手套。”龚小林笑起来,“现在我都带新人了,遇到任何情况,心里都不慌。”

作为新生代安检员,龚小林经历了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技术已经应用在安检中。但对于复杂情况,还是需要靠安检员日积月累的经验判断。”

“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对应的图像,但各种新型的违禁品层出不穷。比如陶瓷质地的隐形点烟器,只有细长一小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能准确识别不同物品在X光机透视中的不同样态。”朱静告诉记者,职业要求安检员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去超市,看见新货品总要去摸一摸、感受一下,想象一下它们出现在图片上的样态。”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陆耀告诉记者:“每月分析最新查获违禁品案例,及时更新数据库内容。”她调出新型违禁品图库,包括伪装成文具的微型刀具、嵌入手表内的点火装置等,“安检员的判断力,靠大量样本积累获得。”

三代人的荣耀交织:陆耀、朱静、龚小林分别于2013年、2018年、2021年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记者问及职业信念,三代人给出相似答案:“漏检一件危险品,就可能影响几百个家庭的安全。”无论是构建开放的知识库,还是通过师徒制、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她们共同守护的核心价值都是每位乘客的安全。

“师父常说,安检是‘99分等于0分’的工作。”龚小林在安检通道旁对记者说。此刻,陆耀正在为新同事讲解证件鉴别技巧;朱静在监控室协调暑运保障,安检信息系统显示,当日已检查旅客1200余人次。又一架航班腾空而起,安检通道内,金属探测器的嗡鸣声、键盘敲击声、对讲机的调度声,交织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最朴素的“平安曲”。

  • 守好云端安全“第一关”

  • 段雪 工作十二年保持“零差错”

  • 公益广告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