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当汽车疾驰在雨季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高速路上,雨刷器在车窗上划出扇形轨迹。透过玻璃窗,火红、艳粉、橙黄等色彩在铅灰色的小雨背景里显得格外醒目——丛丛月季挺立于绿化带上,花瓣带着水珠,泛着绸缎般的光泽。拐进高速路下面的长港中路,紫薇树的粉色穗状花球在绿叶间闪现,大花金鸡菊在草坪上铺展成金色河流。
年吞吐量近5000万人次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其绿化史始于2011年。经过14年不懈努力,目前,绿化总面积已达416万平方米,场区绿化覆盖率达60%,飞行区绿化覆盖率达41.8%,给进出昆明的旅客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好印象。
“机场区域的绿化和城市绿化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机场绿化需兼顾安全与生态。”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场区管理部工作人员赵丹说。
原来,为保障飞行区安全,机场区域的植被栽种自有法则:飞行区围界边草高不超过50厘米,防止藏匿动物、鸟类,消除火灾隐患;不种浆果与蜜源植物,避免吸引鸟类引发撞机风险;高大乔木远离飞行区围界,保障飞行净空安全……“我们偏爱那些既不长高、又不结籽的草种。”从事了15年绿化设计与管护工作的赵丹说,和乘客要过安检一样,进机场飞行区的每一株植物也要先通过安全审核。
如今,色彩绚丽的月季大道与紫花泡桐大道已成机场区域标志景观。但这份生机遵循着严苛的飞行区绿化选择——在工作人员眼中,绿化是与飞鸟的无声博弈。
“月季入选绿化树种不仅因花期长,更因它茎干上有密集的尖刺,是很好的鸟防植物。”赵丹告诉记者,选择苗木种类很重要,后续的管护工作更重要,而且持续时间长,场区管理部专门编制了《月季管养手册》《贴梗海棠管养手册》两套可视化技术指南。“我们也在不断积累经验,让每个管护工人都能依据情况处理苗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赵丹说。
在她身后,长港中路试验田里的波斯菊已经开花。随着原有树木冠幅扩大,光照不足区域的草坪成片枯黄。赵丹团队播下紫羊茅草种,同时在此种植波斯菊、万寿菊、黑种草、蜀葵等15种花卉。“今年6月初,我们试种了一批花草。”赵丹弯腰拨弄一株刚长出的紫羊茅,“看能不能挑出对光照要求不高的草种,最好还能满足色彩需求。” 2022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飞行区设立《草种单一化实验》课题,对百脉根、红花三叶、狗牙根的出芽率、覆盖面积、害虫率等方面开展生态和生物学系统研究,通过3个阶段实地试验,形成阶段性报告。在跑道南端部分试验区培植的百脉根,初步实现不生虫、不引鸟、赋绿快,让种植区割草频率明显下降,既确保飞行安全,又突出绿美成效。
旱季黎明时分,中水灌溉系统开始低吟——滴灌带如毛细血管深入月季根部。每当进入旱季,养护队长杨龙便会带领50人的养护团队开启24小时抗旱模式,用洒水车穿梭补给。“雨季补水的压力不大,重点苗木用滴灌和喷灌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控制湿度。减少积水就能减少鸟类饮水点。”养护队长杨龙说。离试验田不远的小广场上,几盆贴梗海棠苍劲挺拔。这是已过世的老花工苏润退休前留下的“遗产”,他把精心培育、价值不菲的滇派盆景无偿捐赠出来,如今成为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精神传续的见证。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区域从‘绿起来’到‘美起来’,靠的就是几代绿化人的传承。”场区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年老花工培育盆景的匠心,正化作新一代产业工人精心培育草木的执着。 如今,T2航站楼建设如火如荼。规划图上,森林型山地机场的构想已然清晰:雨水花园收集利用降水,本土植物构建“七彩林间赏花”景观,绿色水景廊道一路伴随旅客。
14载接力耕耘,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催生的不仅是3.5万棵树木,更积累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空中交通枢纽的地面绿化宝贵经验。2022年起,按照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绿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以“绿色低碳、生态和谐”理念打造云南“绿美机场”,成为绿美交通标杆示范单位。
本报记者 马逢萃 文
通讯员 潘泓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