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宁中学,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六好”标准被具象为县域教育的生动实践。
4年来47期活动,3万余人次参与,让“安中大讲坛”成为文明浸润的鲜活载体。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华星讲述“蓝天报国”的故事后,当年就有3名学生报考该校航空航天专业。“可能某句话就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种。”安宁中学副校长李绍顼感慨。这些“有灵魂的思想”通过名家讲堂、专题报告等形式,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
文明“六好”落地生根
几个月前,在创客社实验室,高二学生苏航正在调试他的物联网智能浇水装置。“创客社让我把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兴奋地展示着作品,“这个装置能自动检测土壤湿度,远程控制浇水。”土壤湿度传感器、手机远程控制、自动灌溉系统——这个成本仅百余元的发明,让他获得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奖励。像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学校每年产出近百个,8个精品社团更成为区域标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时,国旗班的同学们已经列队完毕。高二学生欧瑞昕仔细整理着制服的衣领:“听着国歌,能感受到国家富强,这种情绪满足渐渐转化为了学习动力。”除了庄重的升旗仪式,让她感受颇深的还有学校走廊文化的变迁:从初中时的书画展示到高中的励志警句,师生摄影作品、师生书画展示,整个校园氛围变得更加激励人奋进了。这样的仪式教育,正是学校“活动阵地建设好”的生动体现。
“安宁中学不是要培养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要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这一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一生专注一件事,就是把安宁中学办好。”采访中,安宁中学校长何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教育者的初心。从2005年建校至今,历经20年时间,将一所县域中学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校园,在这片教育沃土上,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教育者的心血与智慧。
教改“五育”开花结果
“新高考改革后,我们开出了全省最多的8种选科组合,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高三化学走班课上,吴蝶老师正在为40余名选考学生讲解难点。虽然增加了备课量,但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学针对性更强,学生反馈普遍良好。
走进校史馆,学校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第一个五年规划(2005-2010)着力建设区域名校;第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成功跻身全省先进学校行列;第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办精品大学校、优质大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建设品质安中。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入选全国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后,探索的分层走班教学模式,让县域中学在教育资源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优秀的结果是一节又一节优质课的积淀。”这是学校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通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周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机制,学校建立了一支敬业奉献、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吴蝶的成长印证着学校师资培养理念。入职3年,她在学科师傅和备课组长双重指导下完成蜕变。“每周青年教师分享会,领导现场解决我们的困惑。”吴蝶坦言,“这里一年学到的东西超过别处的3年。”
重视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结出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学校高考一本率持续突破85%,多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印证了县域学校同样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更难得的是,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安宁中学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特色,全域推进育人实践:构建“三全五化”德育体系,入选云南省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学校;体艺教育成果丰硕,男篮实现县级三连冠,艺术节斩获18项大奖,合唱舞蹈夺金彰显美育成效;联动29家实践基地实现课程全覆盖,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形成五育协同共生的县域教育突围范本。
辐射引领“文脉”薪火传递
“统一管理+特色发展”的集团化办学中,“五统一”管理模式保障教育同质。安宁中学各校区执行校长每周五回本部开会,联席共商,使教学资源全域流动。“我们不仅要自己发展,更要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这一理念正在结出硕果:帮扶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集团的办学经验被广泛借鉴。
“去年我们派出了第三批教师团队到勐腊校区。”李绍顼说。通过“直管真办”的帮扶模式,学校已为边疆地区培训教师300余人次。“不是简单挂牌,而是直管真办。”何明校长的话掷地有声。目前,安宁中学教育集团“一校七区”的办学格局,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
站在新的起点上,安宁中学正在筹建学生成长中心,将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开发的生态文明课程,将把课堂延伸到自然中。这些创新举措,都在拓展着文明校园建设的内涵。
在“至真致远”校训的引领下,安宁中学正以全国文明校园为新起点,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 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