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记者从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智航(云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其创新项目“机场给排水管网非传统修复技术”成功获批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色技术应用科技创新工程”。这场从2022年8月开始的创新技术实践,经过近3年的考验,有力推动了云南省市政管网非开挖修复方式的探索进程。
时间回到3年前的雨季。凌晨2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最后一架航班平稳着陆。飞行区上下客廊桥下方,管道检修井透出幽蓝光束——机器钢索牵引着紫外光正将液态材料转化为高强度内壁。智航(云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水暖服务保障部经理陈喜紧盯监控屏:漏水管道被全新纳米材料精准封堵、替换。
这场持续62天的非开挖修复,改写了云南民航基础设施维护史。曾需停工408天的消防管网大修,在场道零开挖、航班零延误中顺利完成,维修对象是深埋于3米地下、长期存在漏水问题的“带病”消防管网。
当时的情况是,“能源监控中心水表异常跳动,每天消失的自来水数量不容忽视。”陈喜介绍,经反复查找发现,漏水“病灶”深埋在靠近飞机起降区的廊桥下方。“总长超百公里的消防管网如同机场的动脉血管,按照传统方式维修,就得把这片区域的混凝土地面挖开,把漏水管道全部换掉。造成飞机停航的话,损失不可估量。如果不停航,按照传统开挖维修方式,每天施工时间有限,部分区域只能在航班结束后进行操作,按照传统开挖维修方式,总工期需要400多天。”陈喜描述了维修团队面临的压力。
“当时迫切需要新技术,向全国乃至国际上工程界同行寻求帮助。”陈喜告诉记者,最终,技术团队从德国进口材料,从上海请来有经验的工程师,反复讨论非开挖维修方案,还专门做了实验,在地面上用全新技术修复一段管道。得到的结论是,可以用最小地面扰动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由于地下管网每隔一段都留有管道维修井,在确定维修区域后,先用替代管道倒流,打开疑似漏水的管道两端维修井,让带有摄像头的管道机器人钻入黑暗,镜头最终捕捉到的管壁创面窟窿边缘锋利如刀。维修团队亮出了此前不可想象的全新“微创技术”:先用机器人清除管壁内毛刺、锈蚀凸起的创面,将管壁承压50公斤的柔性新材料管折叠成片,通过检查井送入管道,再用充气泵将其膨胀成贴住原管壁的无缝内胆。
“接下来这一步很关键,新材料管道是一种光敏材料,在放入旧管道前严格避光。充气膨胀后,我们再用钢索牵引紫光灯跑一遍管道,大约90分钟将原来的软管固化成陶瓷镀层,连90度弯角都完美贴合。”陈喜告诉记者,此前的实验得到了验证,这种新材料柔性管道能在地下转过至少3个90度弯角,能适应管道复杂情况,严丝合缝地堵住锈蚀部分。
记者从能源监控中心的维修日志上看到震撼对比:工期从408天压缩至62天,机场供水动脉的症结被遏止,不仅大幅节约自来水成本,更省下大量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整个项目共降低碳排放698.15吨。“到目前为止,维修过的管道再未发生漏水。”陈喜说。
“我们是民航系统首家使用‘给排水管网非传统修复技术’的机场,绿色账本引起各民航机场极大关注。”智航(云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田耀宗告诉记者。
这场技术创新革命给昆明市乃至全省地下管网维修技术人员带来惊喜。“尤其是重大交通工程附近的地下管网维修,需要尽量少地扰动地面,不影响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周边企业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田耀宗介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技术团队联合其他设计单位和企业制定了《云南省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这就是我们云南省的首部地方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标准,经过验证的修复方法都在这本技术规程上得到详细呈现。我们的经验很快得以推广。”
据悉,该规程于2024年4月1日由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于同年11月1日实施。
“再也不用为地下管道漏水感到担忧了。我们的维修团队对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成熟。”陈喜告诉记者,除紫外光原位固化法,还使用过热水原位固化法、不锈钢内衬法、高分子材料喷涂法等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由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大量运用,国内也可以买到新材料管材了,不需要再进口。
“公司将把该技术运用到省内其他机场。”田耀宗介绍,为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2025年2月24日,由昆明机场原信息技术中心、动力能源中心、机电设备中心整合组建的智航公司正式挂牌,通过业务整合与数据贯通,机场设备设施的修复效率大幅提升。
在能源监控中心,记者看到了最新的管网修复信息:2025年4月25日,工作区地下供水管道修复实行紫外光原位固化技术,承压等级达标。在旅客脚下的深层地底世界里,那些被紫外光激活的新材料正以纳米级精度守护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给排水管网大动脉。
从消化国际技术到本土化实践,从操作精密设备到制定地方标准,智航(云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一线技术工人展现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队伍的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的成长与突破源于业务整合、技能提升的持续改革,更得益于畅通发展通道、激励岗位创新的机制保障。正是通过深化产改,激发产业工人潜能,将前沿技术转化为高效生产力,才成功破解了不停航修复地下管道的民航难题,也生动注解了高素质劳动者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本报记者 马逢萃